让每一次礼让都成为文明的刻度
当斑马线前的急刹车响声穿透耳膜,当行人在车流中忐忑穿梭,“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这一看似微小的交通行为,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深度的标尺。近期,多地通过电子眼抓拍、现场执法与舆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整治不礼让行人的行为,引发社会对交通文明与公共安全的深入思考。
机动车礼让行人,既是法律明文规定,更是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车争道”“车抢人道”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因为赶时间或者是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导致有些驾驶人在斑马线前并不减速慢行礼让行人,反而是加快速度从行人身旁疾驰而过。这样的行为不仅危及行人人身安全,还破坏了人们正常的出行秩序。每一次的成功礼让都意味着一次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而每一次随意的抢行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人间悲剧。
为什么有明晰的规定却不能得到遵守和落实呢?一是驾驶人具有“偶尔不让也无妨”的心态,在出行时总是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将道路视为自己车辆的专属领地,忽视行人的通行权利;二是相关部门执法不到位,一些驾驶员不礼让行人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处罚对驾驶员来说不痛不痒,这就造成了在通过人行横道时不礼让的现象屡次发生;三是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机动车道日益增多的同时,交通参与者交通文明素质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包括一些车辆流线不合理、红绿灯配时不科学、指示标牌不正确等。
推动“车让人”成为城市风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决做到硬性约束和柔性引导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坚持严抓严管长效机制不变,对执法常态化、精细化下足功夫,充分用好增设不礼让抓拍等手段提高违法成本,让规则“长出牙齿”;另一方面要做好常态化宣传教育,积极推广“点赞礼让手势”“礼让斑马线”主题宣传日等活动形式,使文明驾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优化道路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科学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在复杂路口增设志愿者,在城市智慧交通系统的配合下合理分配人、车通行时间。
杭州等城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成功实践表明,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与舆论宣传能够显著提升交通文明水准。当斑马线前的耐心等候成为社会风尚,城市收获的不仅是安全指数的提升,更是文明底蕴的积淀。每一次成功的礼让,都在为城市文明增添新的刻度。(李晨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