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社会万象 > 正文

网络用语:在潮流与规范之间寻找平衡

2025-11-19 17:02:16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委史志研究室

当“我勒个豆”“绝绝子”这类表达从屏幕涌入课堂,当作文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被“炸裂”“666”替代,网络用语的蔓延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更引发了关于表达生态、价值导向的深层思考。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语言产物,网络用语既有其鲜活灵动的一面,也暗藏着“梗”住表达、扭曲认知的隐忧,如何趋利避害,成为当下亟待回应的命题。

网络用语的流行,本质上是社交需求与表达创新的双重驱动。对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而言,“YYDS”“有一说一”等表达既是圈层认同的“社交硬通货”,也是情绪宣泄的快捷通道——简单直接的词汇能快速传递态度,新奇独特的“造梗”能彰显个性。部分优质网络用语确实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比如“内卷”“破防”等词精准捕捉了社会现象与心理状态,已逐步融入主流表达体系。这种语言创新背后,是年轻人对沟通效率的追求,也是网络空间赋予的表达自由。

但当“玩梗”越过边界,沦为无意义的“烂梗”泛滥,其负面影响便愈发凸显。最直接的危害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课堂上学生用“红温了”替代“崩溃”,作文中十多篇出现“绝了”,形容厉害只会说“炸裂”,这种词汇贫乏的背后,是“文字失语”的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扭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烂梗”如“细狗”“老登”,或蕴含暴力色彩、审丑倾向的表达,正潜移默化地模糊青少年的是非边界,甚至诱发校园语言暴力。同时,这些“黑话”还筑起了沟通壁垒,让亲子、师生间出现“鸡同鸭讲”的隔阂,违背了语言的沟通本质。

规范网络用语,并非要“一刀切”禁止,而是要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生态。网络平台作为“烂梗”的主要发源地,应落实监管责任,整治热搜、短视频等重点环节的不文明表达,从源头遏制低俗“黑话”的传播。学校教育则需主动作为,通过经典阅读、书面表达训练,让青少年感受传统语言的文化底蕴,提升对语言的辨别与运用能力。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减少碎片化娱乐时间的占用,搭建有效的亲子沟通桥梁,引导孩子在正式场合规范表达、在社交场景合理“玩梗”。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网络用语的潮流更迭本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唯有守住文明底线与表达质感,才能让语言创新真正服务于沟通与成长。当青少年既能用“永远滴神”表达热爱,也能读懂“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既会灵活运用网络热词,也能精准传递深层思考,网络用语才能真正成为语言花园的有益补充,而非阻碍成长的“绊脚石”。(高慧慧)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