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在潮流与规范之间寻找平衡
当“我勒个豆”“绝绝子”这类表达从屏幕涌入课堂,当作文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被“炸裂”“666”替代,网络用语的蔓延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更引发了关于表达生态、价值导向的深层思考。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语言产物,网络用语既有其鲜活灵动的一面,也暗藏着“梗”住表达、扭曲认知的隐忧,如何趋利避害,成为当下亟待回应的命题。
网络用语的流行,本质上是社交需求与表达创新的双重驱动。对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而言,“YYDS”“有一说一”等表达既是圈层认同的“社交硬通货”,也是情绪宣泄的快捷通道——简单直接的词汇能快速传递态度,新奇独特的“造梗”能彰显个性。部分优质网络用语确实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比如“内卷”“破防”等词精准捕捉了社会现象与心理状态,已逐步融入主流表达体系。这种语言创新背后,是年轻人对沟通效率的追求,也是网络空间赋予的表达自由。
但当“玩梗”越过边界,沦为无意义的“烂梗”泛滥,其负面影响便愈发凸显。最直接的危害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课堂上学生用“红温了”替代“崩溃”,作文中十多篇出现“绝了”,形容厉害只会说“炸裂”,这种词汇贫乏的背后,是“文字失语”的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扭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烂梗”如“细狗”“老登”,或蕴含暴力色彩、审丑倾向的表达,正潜移默化地模糊青少年的是非边界,甚至诱发校园语言暴力。同时,这些“黑话”还筑起了沟通壁垒,让亲子、师生间出现“鸡同鸭讲”的隔阂,违背了语言的沟通本质。
规范网络用语,并非要“一刀切”禁止,而是要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生态。网络平台作为“烂梗”的主要发源地,应落实监管责任,整治热搜、短视频等重点环节的不文明表达,从源头遏制低俗“黑话”的传播。学校教育则需主动作为,通过经典阅读、书面表达训练,让青少年感受传统语言的文化底蕴,提升对语言的辨别与运用能力。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减少碎片化娱乐时间的占用,搭建有效的亲子沟通桥梁,引导孩子在正式场合规范表达、在社交场景合理“玩梗”。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网络用语的潮流更迭本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唯有守住文明底线与表达质感,才能让语言创新真正服务于沟通与成长。当青少年既能用“永远滴神”表达热爱,也能读懂“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既会灵活运用网络热词,也能精准传递深层思考,网络用语才能真正成为语言花园的有益补充,而非阻碍成长的“绊脚石”。(高慧慧)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