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沾“泥土味”,善讲“百姓话”
“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善于同群众说话》一文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部分干部,尤其是刚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青年干部所面临的“语言关”背后,实则是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的缺失。跨越这道关隘,关键在于转变态度,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心贴近人民。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情感的载体。会不会讲群众语言,检验的是干部对群众是否心怀敬意,对基层是否深入了解。一句句带着露水、沾着泥土的“乡谈俚语”,往往比一篇篇逻辑严密的工作报告更能叩开群众的心门;一段朴实无华的“大白话”,常常比一席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更能引发群众的共鸣。青年干部若终日困于文山会海,远离田间地头,其语言就必然与群众隔着一层,最终在需要凝聚人心、动员力量时陷入“话不投机”的困境。
如何让青年干部的话既听得进、又记得住,既有温度、又有力量?关键是要主动用“泥巴”漱漱口,让浓厚的“乡土气息”涤荡身上的“书卷气”。一方面要转换语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要自觉摒弃那些“阳春白雪”式的表达,多学习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下里巴人”语言。把理论政策转化为家常俚语,把抽象的工作要求具象为可知可感的具体事例,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另一方面,要投入真情,讲群众愿意听的话,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真切体会他们的甘苦。只有当群众感觉你是在和他们“拉家常”“掏心窝子”,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道实情、讲真话。归根要注重实效,讲群众能照着做的话。干部讲话不能自说自话、自我欣赏,而要看群众是否听得懂、是否信得过、是否愿意跟着干。这就要求我们的话语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并且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说出的话“保驾护航”。
“只有在平时多做过细的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青年干部正值成长黄金期,唯有主动用“泥巴”漱漱口,漱去不接地气的“书卷气”和官僚做派的“官架子”,才能换来与群众心意相通的“乡土气”和干事创业的“扎实劲”,真正与群众想到一处、干在一起。(李秀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