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在泥土里生根开花
当象牙塔里的理论探索与田间地头的实践耕耘相互融合,会碰撞出怎样动人的火花?华中农业大学“喜番园艺”团队的走红给出了生动答案。一群来自园艺学、植物育种、设施农业、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的师生,从实验室走向大棚,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终让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番茄,不仅结出了酸甜可口的果实,更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响。
知行合一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然路径。长久以来,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现实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的倾向。“喜番园艺”团队的师生们,勇敢地迈出了从实验室到大棚的关键一步。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它意味着知识的价值不再仅仅停留在论文的指标里或试卷的分数上,而是必须接受泥土的检验、市场的衡量和大众的品评。亲手播种、育苗、施肥、除虫的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的再消化;当抽象的生长规律化为番茄植株上不同的果实性状,当复杂的栽培原理直接关系到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知识从静态的符号变成了动态的的经验。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体意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正是新时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农科”建设的生动缩影。
跨界融合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喜番园艺”团队并非单一的园艺技术团队,其成员背景横跨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园艺学和植物育种专业的师生负责攻克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难关,确保番茄的“好吃”与“好种”;设施农业的专家则致力于优化生长环境,实现精准调控,提升“好产”的效率;而市场营销力量的加入,则为产品精准定位,讲好品牌故事,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好卖”。这种多学科交叉、产学研一体化的协作模式,打破了专业壁垒,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这颗小小的番茄,正是学科交叉结出的甜美硕果。
服务社会是知识价值的终极体现。高校作为人才与科技的高地,其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创造和传承知识,更在于运用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喜番园艺”团队的实践,完美诠释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回归。他们研究的出发点,不再是纯粹的学术兴趣,而是直指市场需求——消费者渴望风味浓郁、安全健康的果蔬产品。他们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菜篮子”,更通过市场机制走进了千家万户,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味蕾期待”。无论是科研立项还是人才培养,都应当更加自觉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只有当知识走出象牙塔,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价值,才能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厚的根基。
一颗爆火的番茄,其意义远不止于口腹之欲的满足。期待“喜番园艺”的星星之火能激励更多师生俯下身段,倾听大地的脉搏,让更多“知”的种子,在“行”的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最终汇聚成驱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王偲)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