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的学生开一扇更宽广的窗:从“综合高中”看职教新未来
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最常听到也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送来学门手艺吧”。这句话背后,是庄子几千年前就点破的困境:“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我们的学生,常常不是不行,而是被“锁”在了一片被认为“只能如此”的天地里。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综合高中”改革,就像是在这堵墙上开了一扇新窗,让我们看到了为学生打通另一条成长路径的希望。
一、 我们共同的困惑:“虚”的偏见与“时”的焦虑
我们深知“拘于虚”的无奈。社会总把教育分成“上大学”和“学技术”两条泾渭分明的路,我们的学校和学生,仿佛被贴上了一个固定的标签,困在了一片被低估的“天地”里。很多孩子不仅动手能力强且充满创意,却因为一次文化课考试的失利,就被贴上了“不适合读书”的标签,归入了“另一条轨道”。职业教育被禁锢在了一个低人一等的“虚拟空间”里,
我们更面临“笃于时”的挑战。科技发展太快,我们拼命更新实训设备,就怕教的技术学生一出校门就落了伍。更让我们焦虑的是,那种“一刀切”的分流,让一些有潜力、兴趣广的孩子,过早地被固定了方向,失去了接触更广阔知识、发现自身其他可能性的机会。这不仅是学生的遗憾,也是国家人才的损失。
二、 看得见的改变:综合高中带来的“三个打通”
综合高中试点,核心就是“职普融通”。它不是要取代我们,而是要为我们赋能,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进退有余”的新环境。在我看来,它带来了三个关键的“打通”。
1.打通了课程的“墙”,让学生在选择中找方向
比如,成都等地探索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入学后不仅能学文化课,还能接触到像“无人机编程”、“新媒体制作”这样兼具普职特色的课程。这就好比让学生先“尝一尝”,再决定自己爱吃什么、擅长什么,而不是一开始就把饭菜单一地定死。这种“在做中选择”的过程,远比一次考试定终身更科学,也更人性化。
2.打通了学籍的“桥”,让选择不再是条“单行道”
过去,学生选了中职,再想回头就难了。现在,像安徽濉溪、河北唐山等地的试点,建立了灵活的学籍动态流转机制。有学生入学时可能文化课基础稍弱,但在接触了专业技能后,激发了学习兴趣,文化课成绩也跟上来了,就有机会转入普通高中方向,冲刺普通高考。反之,普高方向的学生如果发现了自己的技能特长,也能更顺畅地转到我们职教赛道,瞄准前景广阔的职教高考。这条路,终于“活”了起来。
3.打通了资源的“池”,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料
综合高中改革鼓励普高与中职结对子、资源共享。这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能有机会去到普通高中的实验室,感受更前沿的科学氛围;同样,普高的学生也会来到我们设施先进的实训室,体验技能的酷炫。这种交流,不仅能提升我们学校的硬件利用率和声誉,更重要的是,能让社会,包括我们的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学术与技能,并无高下之分,只是类型不同,它们同样精彩,同样值得追求。
三、 我们的行动与展望:从“流水线”到“立交桥”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欢迎这样的改革。它让我们能更从容、更自信地去培养学生。我们不必再急于把学生塑造成一个immediate的“熟练工”,而是可以按照“远取诸身,近取诸物”的育人规律,既教给他们安身立命的精湛技能(近取诸物),也着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远取诸身)。
未来,我们期望看到,通过综合高中这座“立交桥”,能有更多元、更优秀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他们不再是“被分流”而来,而是“主动选择”而来。他们既能“俯得下身”,在车间里打磨零件,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也能“抬得起头”,在图纸前规划设计,成为技术革新的引领者。
这扇窗已经打开。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局限的天地,而是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海阔天空的未来。(黄丽珍)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