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教育廉洁初心 筑育人政治根基
良好的教育是国脉所系、民心所向,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一线的公务员,我深切体会到,廉洁不仅是教育系统的立身之本,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彰显。教育领域的廉洁失守,损害的不仅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党的执政根基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目标之一,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质上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廉洁则是确保这种调节公平公正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招生录取、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环节,每一项都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若在这些关键节点出现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腐败行为,就会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教育资源向少数人倾斜,最终阻碍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只有坚守廉洁底线,才能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使教育这一上层建筑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从政党学说的视角审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保障每个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系统的廉洁程度,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与治理水平。群众对“择校热”“乱收费”等问题的诟病,本质上是对教育领域不公现象的抵制。作为教育管理的公职人员,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唯有将廉洁履职内化为行动自觉,坚决杜绝违规补课、物资采购猫腻等行为,才能回应群众对公平教育的诉求,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教育系统的廉洁,更是塑造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源头。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而教育管理者的廉洁作风,则是教师队伍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决定性作用,廉洁的教育环境能够滋养师生的正直品格,反之则会扭曲价值认知。在日常工作中,国家推动建立的“阳光招生”平台、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等,都是用制度刚性守护廉洁底线的具体实践。当教育管理者以身作则拒绝人情干扰,当教师坚守操守不谋额外之利,这种廉洁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作为肩负教育管理职责的公务员,践行教育廉洁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政治责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思想指引,用政党学说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廉洁建设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教育系统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廉洁文化培育,让崇廉尚洁成为教育系统的共同追求;更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排查廉政风险点,坚决整治教育领域腐败问题。
教育兴则国兴,廉洁盛则教育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唯有坚守廉洁初心,以实际行动守护教育公平,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国之栋梁的培育沃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政治保障。(张健新)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