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潮涌 江城向新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赴华中科技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考察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时,强调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这一嘱托精准锚定科技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定位,更与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同频共振。
从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的智能装备赋能重大工程,到高校硬核成果破解“卡脖子”难题,武汉正以“研发强基、转化提效、应用惠民”的全链条创新闭环,书写荆楚科创新篇。
高校是科创的“源头引擎”,武汉的突破关键在于让科研扎根实践土壤。华中科技大学李亮教授团队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场强较国际最高水平提升19%;武汉大学姜卫平团队攻克北斗高精度增强定位全链条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并替代国外竞品。这些成果背后,是“需求牵引+政策护航”的双轮驱动。让课题立在车间、民生等一线场景,确保研发不偏离实际;以“英才计划”“校地共建基金”等政策为科研人员减负,鼓励啃下长周期“硬骨头”。这套组合拳,让高校从单纯“研发主体”转变为高质量创新动能的“源头活水”。
园区是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武汉以生态协同破解“转化堵点”。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团队研发的胶体量子点红外芯片,依托光谷中试基地完成全链条技术熟化,打破国外垄断;华秦激光公司借助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完成高性能激光加工头技术转化。支撑这些突破的,是“政策+平台+金融”三维生态:政策打通校地对接渠道,中试基地降低技术熟化成本,金融工具化解融资风险。这种“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模式,取代了过去“企业找技术、高校找市场”的单打独斗,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路径更通畅。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正是协同效应的有力佐证。
科创的终极价值,终究要落到民生改善上。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慢病管理平台下沉社区,让老年患者无需跨区奔波;北斗高精度监测系统守护长江武汉段岸线,成功预警多起地质灾害隐患。更可贵的是,民生需求正反向驱动创新迭代:基层医院的适配建议让微创设备更贴合一线诊疗,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推动健康监测设备适老化升级。这种“科技服务民生、民生牵引创新”的双向互动,跳出了“技术至上”的认知误区,让科技创新拥有扎根现实的持久生命力。
在湖北42项“尖刀”技术中,武汉凭借AI蛋白质设计、硅基光电子芯片等硬核成果成为核心承载地,这正是全链条创新闭环的必然结果。通过持续深化校地融合、优化转化生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武汉必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荆楚实践书写更厚重的科技创新答卷。(程慕利)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