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创新 > 教育科技 > 正文

拥抱人工智能,更好激活就业新引擎

2025-11-07 10:05:46 |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万松街道办事处

近日,武汉印发《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武汉将培育100个工业智能体标杆应用、建成20家国家卓越级以上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流程深度融合。毫无疑问,武汉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不仅会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潜力和再就业活力,也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旧岗随迭代而退,新业伴智能而生。人工智能对就业到底是威胁还是机会?答案是乐观的。尽管人工智能正在就业领域产生“创造性破坏”,一些旧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但“破坏”是由人工智能这一创新因素驱动,意味着更多新的岗位可能随之产生。无人驾驶汽车从一种未来科技概念慢慢变成日常事物,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正成为小马智行、小米汽车、滴滴等多家企业的热招岗位。此类现象在其他行业亦是方兴未艾,各类数字人主播、数字讲解员、数字人智能客服、数字分身等新就业领域纷纷涌现。方案提出,武汉还将推动建设10个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培育10家生态主导型企业,大批新职业新岗位将在这种背景下“入编”,人工智能正推动武汉就业市场和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持续激活就业市场“一池春水”。

守旧难避被替代,求新才能稳职场。不破不立,破立并举。破立之间,最好的选择就是顺着“破”的趋势主动接受“立”的新生。人工智能不会淘汰劳动者,但大概率会取代部分不能理解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劳动群体和采用简单重复的劳动形式。要成为不被取代的劳动者,就必须不断掌握核心劳动技术、不断尝试新领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与自己所处时代的劳动形态相匹配。“等”不来新知识、“靠”不住旧手艺、“要”不来新工作,唯有“主动”才是促进劳动新生的秘诀,才能实现不被人工智能所左右而将其为我所用的赋能效果。

个人迷茫失方向,职业标识引征途。新的就业风口出现,本质是社会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层面的问题,单靠劳动者个体的主动适用难以化解,不能一味指责他们不知调整方向,或许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不知该往何处走、应该怎么调。正因如此,从2022年开始,我国开始标识包括人工智能新职业在内的数字职业。截至2024年,数字职业标识已达106个。新职业的标识,看似只是列了一个名称,实则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了职业导向,指明了新就业该往何处去,就业领域“指向标”正引导劳动者抓紧走上“快车道”。

多方协作固根本,精准培训助转型。解决怎么调的问题,则更需多方发力,教育和培训是劳动者转型转向的最优“加速器”。人工智能改变产业形态、就业形态,教育专业布局、内容等必须随之调整,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例如去年在北京举行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正积极探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思路,培养更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新质人才。不少地区也正掀起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和考证的热潮,助力从业者提高综合素质。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把好就业“方向盘”,强化精准指引是社会的分内之责。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既要清醒认识到它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更要看到它所具有的就业创造效应。迈向人工智能时代,就必须与人工智能热情相拥,把握机遇善加引导,人工智能必将成为催生新职业和带动新就业的强大动力引擎。(王斌)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