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彰显荆楚特色,赓续长江文脉

2025-11-05 09:19:32 |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道办事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061公里,是长江在湖北留下的最长“弧线”,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荆楚大地的文脉与历史。10月27日,“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以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向世界展示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荆楚文化。

一眼千年,家书简牍中的长江文脉。“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归苍茫。”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在《章华歌舞云梦苍茫》的分享中,以云梦睡虎地秦简墓主人“喜”的人生轨迹,串联起秦楚交融的历史图景。这位身高161.5厘米、因伏案工作染有关节炎的秦朝官吏,从陕西迁徙至云梦,一生三入军旅、四任官职,见证了白起拔郢的战火纷飞,亲历了四海归一的历史转折。他的3D复原头像凝视着展厅,身旁的“中国最早的家书”木牍家书,字里行间满是黑夫、惊两兄弟“缺衣少钱”的寻常牵挂,让两千多年前秦楚士兵的鲜活形象跃然眼前。秦月楚风俱入简,江声墨影共流年。关陇子弟南下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楚地固有的巫风传统、秦制礼法形成三重碰撞,长江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文明交融“脐带”的角色,塑造了荆楚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那些沉睡的简牍与家书,成为长江文脉流淌的鲜活见证,让千年文明在今时今日依然清晰可辨。

古今交融,科技赋能的文化新生。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家住长江边楚简越千年》的分享,凸显了简牍作为“时光信笺”的文化价值。曾几何时,这些承载楚地智慧的竹简“软烂如泥、墨迹难辨”,濒临湮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发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十六醇脱水法”,为它们注入新生,两项技术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已入选国家文物局优秀保护案例。这些技术竹简记录着楚人的“筚路蓝缕”,书写着“一鸣惊人”的创新勇气,承载着“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如今,湖北出土的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八成,这些“地下的百科全书”与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越王勾践剑的“千年不腐”一道,共同构成一部可触可感的长江文化“实物史书”,回答着“何以中国”的文明之问。

楚韵流芳,长江文化的精神底色。长江的浪涛,滋养了荆楚大地的稻作与青铜,塑造了楚人“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坚贞,苏轼“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咏叹,筚路蓝缕、大象无形、一鸣惊人、上善若水、九死未悔、一诺千金,都出自楚人之口。长江所孕育的这份精神底色,在荆楚大地上传承千年。长江大桥横跨天堑时的雄伟,三峡工程锁住惊涛时的壮阔,湖北自贸区敢闯敢试时的果敢,恰似长江之水绵延不绝,它塑造着荆楚儿女的品格风骨,让“敢为人先”成为突破困境的勇气,让“海纳百川”成为拥抱时代的胸怀,持续为中华文明注入着生生不息的楚韵光华。

何以中国?答案在长江。江水浩荡,奔腾不息。长江在湖北蜿蜒千余里,孕育了编钟乐舞、云梦秦简与青铜冶铸,滋养出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荆风楚韵。如今,通过科技赋能让简牍重光,借助文化创新让楚舞流芳,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长江文脉最生动的传承。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文化的长河,让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荆楚特色,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胡佳琦)

【责任编辑:陈一】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