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创初心 承文明之重
这个夏天,“文博热”席卷而来,热门场馆一票难求,文创商店人头攒动。然而,在这热闹景象背后,文创产品却陷入了诸多困境,“考古盲盒”充斥塑料感劣质品,古风首饰材质廉价、款式雷同,不少产品仿佛共用“网红脸”,更有甚者拿文化恶搞、篡改经典。当创意沦为复制粘贴,文化变成简单贴标签,文创的初心似乎渐行渐远,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创究竟该如何承载文明的重量?
文创的核心在于“文”与“创”的深度融合,既要扎根文化土壤,又要迸发创意火花。曾经,“马踏飞燕”丑萌玩偶凭借对文物形象的巧妙转化圈粉无数,凤冠冰箱贴以精致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当古风与潮流碰撞,文化便能以可感知的温度走进生活。但如今,部分文创产品却背离了这一核心,陷入“贴图即文创”的套路。帆布袋、马克杯、胶带等产品印上文物图案就标榜“国潮”,刷上品牌logo就宣称“联名”,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千篇一律,不仅让消费者审美疲劳,更让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深度与韵味。更有人随意篡改古诗名句的诗人盲盒、与普通扑克并无二致却价格飙升的“红楼梦”主题扑克,将文创变成了“没文化”的闹剧,既不尊重文化,也辜负了消费者的期待。
文创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消费者的热情与支持。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这一数据印证了文创经济的巨大潜力。但在热闹的市场背后,短期利益的诱惑、浮躁的创作氛围,让不少从业者失去了沉下心来打磨产品的耐心。一个创意刚出现,仿制品便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原创者往往“为他人作嫁衣”,这不仅打击了原创积极性,更让文创产品陷入跟风复制的恶性循环。同时,部分创作者缺乏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未能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只借文化幌子赚流量,推出的产品既不实用也缺乏美感,如不出风的迷你团扇、亮度微弱的书灯等,被消费者吐槽“为情怀买单,却买不到诚意”。
文创的未来,需要回归“传递文化”的本质,在技术与温度的结合中寻找新方向。好的文创不应只是商品,更是连接人与故事、传统与当下的桥梁。三星堆将青铜着裙立人像设计成“健身达人”,用幽默的方式拉近文物与年轻人的距离;甘肃用定西土豆、软儿梨做成毛绒玩偶,让地方特色文化以生动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让人们能DIY专属敦煌丝巾,在互动中感受千年美学魅力。这些案例证明,当文创扎根文化、贴合需求、拥抱技术,便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文创更应注重情感共鸣,苏州博物馆“捞蟹”互动、红山动物园“精神嘴替”工位牌,都精准捕捉到消费者的情绪需求,让文创产品成为治愈人心的“搭子”。
文创不是简单的文化加商品,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件有温度的文创,都是一颗文化火种,能带着历史故事点亮日常生活。未来,唯有坚守文化初心,深耕创意创新,兼顾实用与情感,才能让文创真正托起文明的深情与重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姜航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