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靠什么“出海”
刘慈欣在《人民日报》撰文回顾《三体》海外传播十年之路,指出科幻文学能够跨越文化和种族,引起全人类共鸣,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让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也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世界上受到关注。
《三体》的成功是一次文学的胜利,也是一场深刻的叙事转变,它完成了中国故事从“被讲述的对象”到“主动讲述者”的身份转换。早期的文化输出是一种“讲述中国”的模式,往往侧重于展示独特的文化符号。《三体》代表的科幻文学则是“中国讲述”的模式,它没有沉迷于技术伟力,而是将中国历史中的忧患意识、集体精神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外星文明入侵的经典科幻框架中,给出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使得中国叙事“从他者的科幻”上升为“主体的智慧”,从而具备了对话全球的能力。
若要延续《三体》的成功,中国科幻乃至整个文化出海事业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用全球语境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要想走得更远,既需根植于中国文化基因,也需具备全球视野。在全球语境中展开中国叙事,绝非简单的“翻译”中国文化。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更深入挖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伦理、社会变迁与人性挑战,对世界观设定、叙事节奏等进行适应性调整贴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中国视角与智慧注入世界性的语言和议题中。
二是利用技术赋能创作与传播。AI翻译、多模态叙事、跨媒介开发正驱动文化出海驶入快车道。阅文集团借助AIGC技术助力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规模化、多语种出海,其AI翻译的非英语作品收入增长超过350%。中文在线推出AI写作平台“逍遥”(XIAOYAO),为全球创作者提供AI辅助写作与出海变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未来还可探索“AI+”的协同创作模式,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持叙事深度。
三是构建IP共创生态出海的产业模式。单一作品的成功难以持续,唯有形成从文学到影视、游戏、周边衍生品的完整IP生态,才能实现文化影响力的长效释放。《流浪地球》、《三体》影视化的成功已证明这一点,中国文化出海正从“产品输出”向“生态共建”加速跃迁。下一步应更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共创”的升级。
《三体》的出海之旅告诉我们,当中国不再只是“被讲述”的对象,而是成为“讲述者”参与全球未来图景的构建时,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正如刘慈欣所说:“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文化必然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产生这种影响的不会是传统文化的重复再现,而是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中国科幻应继续“想象”,以更开放的视角、更深刻的议题、更创新的表达,让世界看到中国如何思考人类共同的明天。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真正内核,也是中国科幻文学出海的真正使命。(胡佳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