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家风能致远
“最是家风能致远”这句古朴箴言,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文化密码。从《颜氏家训》倡导的“风化自上而行于下”,到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深刻论述,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始终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塑造个体品格、涵养社会风尚、支撑民族复兴伟业。它作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既是家族绵延的精神基因,更是国家兴盛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
家风:塑造个体品格的生命底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如同空气般浸润个体的成长轨迹。相较于物质财富的短暂,优良的家风家教更为可贵,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值得珍藏的精神遗产。那些鳞次栉比的宗祠,不仅是供奉先祖的殿堂,更是家族历史与荣光的象征,其青瓦白墙间铭刻着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训,滋养子孙,成就了家族百年不衰的兴盛气象。钱氏家族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为训,孕育出钱学森、钱三强等国之栋梁,生动印证了家风对家族人才辈出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良好家风所培育的责任感、诚信度等核心品质,更是构成了个体立足社会、实现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家风:涵养社会文明的细胞工程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家风是社会文明最基础的细胞单元。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恪守“孝义传家”祖训,十五世同居共食,书写了“江南第一家”的千古佳话,其和谐有序的家族治理模式成为乡里典范。陕西榆林张季鸾故居镌刻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家训,激励一代代后人投身家国建设,深刻诠释“一家仁,一国兴仁”的哲理。当千万家庭以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家风为纽带,社会便能自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最坚实的伦理支撑。
家风:支撑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正是对这一历史逻辑与时代需求的深刻把握。从钱氏家族“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到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公仆家风;从郑氏义门“清廉传世”的典范,到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文明实践,优良家风始终是穿越时空、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当亿万家庭自觉将“小家”的幸福融入“大国”的梦想,便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家风看似无形,其力重若千钧。唯有精心培育、世代守护优良家风,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传递真善美、凝聚正能量的“小磁场”,方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风尚的“大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最深沉、最持久的文明根基。(陶亚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