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文化赋能绘就乡村兴盛新图景

2025-09-19 16:40:31 | 来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办事处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其文化兴盛关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与赓续。推动乡村文化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以保护传承为基石,以提炼精品为引领,以赋能发展为动能,擘画乡村文化繁荣的壮丽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一是要守护文明记忆,筑牢农耕文化之基。农耕文化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智慧与乡土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从精耕细作的农事技艺,到应时而作的二十四节气;从敦亲睦邻的乡风礼俗,到耕读传家的祖训家规;从巧夺天工的民间手工艺,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勤俭持家的美德传承与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绝非将其封存于历史橱窗,而是要通过系统性普查、数字化存档、活态化传承等方式,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萃取时代精华,锻造乡村文艺之魂。推动乡村文化兴盛,必须鼓励和引导创作更多反映乡村风貌、农民心声、时代变迁的文艺精品。这些作品应根植乡土、深植时代,既要能从古老的传说、民歌、地方戏曲中汲取养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要敏锐捕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人物、新故事、新气象,展现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的深刻变革。要努力提升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避免简单的“土味”猎奇或浮光掠影的赞美,打造既能叫得响、传得开,又能留得下的文艺精品,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品位。

三是要激发内生动力,彰显文化赋能之效。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依托独特的农耕体验、田园风光、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开发深度体验型、研学型文旅产品,让游客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能“体验到文化、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培育“文化+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品牌建设相结合,提升农副土特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特色产业。通过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富民、文化兴业。(陈新楷)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