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激活武昌经济新动能
今年以来,武汉市武昌区在扩内需、促消费赛道全力冲刺,成果斐然。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2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0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昙华林、斗级营等街区持续火热,黄鹤楼、“汉马”频登热搜。这一组亮眼数字奏响文旅消费升级的激扬乐章,古城焕新的“流量密码”如跃动音符,为城市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古韵新生,创意赋能解锁“流量密码”。武昌的文化“活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深挖历史基因,以创新创意赋予其当代生命力。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蝶变,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肌理的同时,引入艺术工作室、文创集合店、精品咖啡馆、沉浸式剧场,将古老街巷打造成集文博展示、艺术创作、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活态博物馆”。游客在此不仅能触摸历史砖墙,更能参与非遗体验、欣赏先锋艺术、购买特色文创,实现了从“看景”到“沉浸式生活”的转变。斗级营街区秉承“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为老建筑拭去蒙尘,最大程度保护了武昌古城内的“黄鹤楼视线”。同时,武昌区推动非遗活化传承,支持非遗工坊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举办非遗市集、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老手艺”成为“新国潮”,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和消费。这种“保护+文化+商业”的模式,成功点燃了文旅消费的“爆点”,是“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关键一跃。
精细护航,服务升级筑牢“长红基石”。面对“网红”如何变“长红”的治理考题,武昌区以精细治理夯实根基,以温情服务延续流量热度。针对黄鹤楼红墙打卡的爆火,中华路街道联合多部门实施专项整治,在红墙前精准划定游客自拍区,黄色标线明晰边界,隔离栏杜绝占位乱象;增设高清摄像头保障权益,更新指引标识强化视觉引导;“红墙秩序维护岗”全天值守,8名执法人员现场调解纠纷。更通过源头治理规范商业拍摄、优化单车停放、严控工地扬尘,实现端午节期间商业拍摄零投诉。此外,同样备受游客青睐的大成路美食街,以柔性执法平衡烟火气与市容秩序,促进外摆经济有序发展,彰显城市治理温度。全区更系统性升级旅游服务标准,从景区讲解到投诉处理,从智能寄存到母婴设施,让每一处细节成为留住游客的坚实基石。这些举措,有效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续“留量”,夯实了文旅产业“长红”的根基。
升维跃迁,市井烟火擎动“城市能量”。近期,以武汉方言与标志性文化元素为灵感源泉的“蒜鸟”等文创产品走红市场,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的辨识度和商业价值,带动了本地设计、制造、销售产业链的发展。武汉渡江节横渡长江天堑,武汉马拉松穿越武昌古城,这些体育赛事已超越竞技本身。“节会流量”吸引全球目光,带来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直接消费和间接投资机会,更成为展示武昌乃至武汉“英雄城市”活力、开放包容形象的金名片,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正是“文旅+”模式与科技、商业、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释放强大的乘数效应,将升腾的“烟火气”源源不断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当传统的文脉被创意唤醒,当涌动的流量被服务承接,当独特的资源被品牌点亮,“诗与远方”便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激发出澎湃不息的能量。站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起点,武昌正以其深厚的底蕴与创新的锐气,诠释着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的无限活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王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