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口袋公园:让“边角料”绽放民生大光彩
当洪山路口袋公园的凉亭里传来老人们的闲谈,当汉秀剧场旁的阳光草坪上满是孩童的欢笑,武汉市武昌区的口袋公园正以“小而美”的姿态,改写着城市空间的模样。这些散落在街巷角落的绿色明珠,不仅是城市微更新的生动注脚,更是民生温度的直接载体。
口袋公园的价值,始于“见缝插绿”的巧思。武昌区没有让老旧小区的闲置空地、道路旁的零碎空间继续沉寂,而是通过精准规划,将这些“边角料”转化为居民家门口的风景线。从洪山路社区三角形空地变身“多巴胺”花园,到东一小路拆墙透绿新增景观石与绿植,每一处改造都紧扣“实用”与“美观”,让居民买菜归来能歇脚,饭后散步有去处,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种对空间的精细化利用,既破解了老城区公共绿地不足的难题,更让城市告别“钢筋水泥的冰冷”,多了份自然的生机与暖意。
更可贵的是,口袋公园的建设始终握着“共同缔造”的钥匙。武昌区没有搞“一刀切”的设计,而是通过民意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居民可以为花草种类建言,能认领空地种植蔬果,还能组建园艺团队参与后期维护。正是这种“居民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让每个口袋公园都精准匹配需求——老龄化社区多添休息座椅,紧邻学校的公园增设童趣设施,靠近码头的公园融入文化元素。汉秀剧场口袋公园凭借居民认可的文化氛围获评“最美口袋公园”,便印证了“众手共建”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扎根民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共建模式,确保了后期维护与需求响应。
如今,武昌区的口袋公园已从“单点绽放”走向“集群发展”。以洪山路水果湖横路交汇处为圆心,200米范围内的5座口袋公园形成片状集群,让绿色空间连片辐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信托制物业推进等民生工程,口袋公园更与立体停车库、便民小站等设施形成互补,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这些方寸之地,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更让邻里关系在休憩互动中愈发融洽,让社区活力在绿意中不断升腾。
城市建设的高度,不在于摩天楼的海拔,而在于民生服务的精度。武昌区的口袋公园,用“小工程”做好“大民生”,既擦亮了城市的生态底色,更装满了居民的微幸福。这种以民为本的城市更新思路,值得更多城市借鉴——唯有把目光投向群众的真实需求,把功夫下在细微之处,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魅力。(陈贝)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