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遇见那山、那水、那人
“小董,你来我们村两年了吧。”
“主任,我可还有一年呢。”
上周在主任家门口聊天时才发现不觉间我已经来到赵岙村挂职锻炼一年了,也许是在主任面前“晃悠”多了,我早成了他眼中在一起岁岁年年的“赵岙人”。这一年,我真切遇见了赵岙的山、水,更走进了赵岙的人。
那山:杨梅红时,我们一块儿忙卖梅
3000多亩杨梅山是赵岙的立村之本,村民也大多是梅农,一年四季施肥剪枝盼个好收成、好价钱。今年杨梅季,我和街道另外两位选调生合作创立了“峰向标”账号,尝试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上推荐我们村的杨梅。写稿、拍摄、发视频,一点点把赵岙杨梅推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好。令人惊喜的是,三期视频在双平台播放量突破了2w,不少网友主动联系我购买杨梅。接到订单后,我和村民一起分拣、打包、寄快递,看着一箱箱杨梅发往全国各地,收到客户对赵岙杨梅的夸赞,我的心里特别满足。最终,通过线上宣传、后台咨询的方式,我帮村民卖了90余箱杨梅,挣了21688元。钱不算多,但那份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村民收入的踏实,就像每一步踩在杨梅山上的感觉——稳当、坚定,真正遇见了那山的厚重与馈赠。
那水:绘绿溪畔,文旅点亮山村梦
“永安溪,永安溪,岁岁平,年年安。”赵岙村坐落于永安溪沿岸,除了漫山杨梅树的红红火火,还有村里绿道、漂流的安逸和不争。但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今年,村里的文化特派员提出“山水赵岙”文化提升项目,决定借助这一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弥补村里产业单一的痛点,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我和文化特派员一起联系广告公司、策划公司,确定村口墙绘内容,在溪边打造山水画写生基地。我们清理溪畔杂物、完成村庄提升、安装写生指示牌,还举办了赵岙村山野艺术季——“梅好时光”文艺轻骑兵巡演活动,展现赵岙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的乡村艺术盛宴。渐渐地,绿道上多了游玩的学生和游客,村民们看到家门口的热闹,也开始相信:这片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
那人:以心换心,扎根才知村里事
杨梅山上的纠纷,让我明白:只有真正走进人的心里,才算遇见了这里的人。对于一个杨梅村来说,杨梅树就是村民的命根子。今年开春后的一天下午,驻村干部喊我上杨梅山——原来,山上地界靠界石划分,但因标记模糊,两家农户就界石旁杨梅树的归属起了争执。我们一路找界石、拍照片,又请律师一起来明确界线。仲裁后,面对一方村民的不理解和不忿,村主任说:“老人家觉得吃了亏,现在跟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的。”一段时间后听闻他身体不适,我们立刻开车陪他到省第一、第二人民医院挂专家号、做检查。回程的路上老人家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回村后没多久,老人家就签了“息访协议”。一场纠纷终得化解,而那份用心换来的信任,也仿佛一棵树,悄悄在这片山村里扎下根来。(选调生 董昕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