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数字鸿沟 守护“老有所安”
当“扫码点餐”成为常态,当“网上预约”成为必需,无数银发身影在智能设备的屏幕前茫然无措,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步履维艰。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代际落差,更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伦理的时代叩问,对社会治理温度与精度的现实考验。
数字鸿沟并非单纯技术障碍,而是社会公平与治理效能的深层课题。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应赋能社会、提升效率、增进福祉。然而,当“效率至上”成为唯一标尺,公共服务、商业运营过度依赖数字渠道,便捷性的背面往往是对非数字用户的无形排斥。权威调研显示,大量老年人在就医挂号、交通出行、金融办理等基本生活场景中遭遇显著困难。破壁数字鸿沟,需以制度刚性为基,科技向善为引,人文关怀为魂,构建多元协同的解决方案。
强化制度保障,筑牢底线公平。2023年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则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关键在于将法律精神转化为刚性约束与具体实践。政策层面,应明确要求公共服务机构、交通枢纽、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保留并优化传统服务渠道(如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现金支付),将其作为法定义务而非可选项。监管层面,需建立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对罔顾老年群体需求、片面追求“数字升级”的行为予以纠偏。
推动科技向善,设计适老友好。技术发展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拥抱适老化改造。产品设计上,鼓励开发“长辈模式”、“简易版”应用,界面简洁、字体放大、操作流程极简,降低使用门槛。智能应用上,探索推广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更符合老年人操作习惯的技术。基础设施上,在推广智能服务的同时,同步考虑线下辅助设施的完善,如在自助设备旁设置清晰的引导标识或配备志愿者。
激发社会动能,织密人文关怀网络。破解数字困局,需要全社会温暖力量的共同参与。家庭“数字反哺”是基础,鼓励晚辈耐心指导长辈掌握必要技能,将孝心融入日常点滴。社区服务支撑 是关键,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公益组织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辅导培训,提供“家门口”的贴心帮助。志愿服务延伸是补充,组织青年志愿者、学生等群体,为行动不便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构建起家庭、社区、社会力量交织的温情支持网络。
破解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绝非简单的技术帮扶,而是关乎社会伦理底线、治理现代化水平与文明高度的系统工程。唯有以刚性制度筑牢公平底线,以向善科技提升包容能力,以人文关怀凝聚社会合力,才能真正“破壁”数字鸿沟,让每一位银发老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共享便捷,安享尊严,为社会发展筑牢最温暖的根基。(范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