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到“地气”,培育新质消费动能
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家五星级酒店推出平价夜市服务,将高端餐饮做到街头巷尾,给城市增加了一抹浓浓的市井烟火气。
这一现象既是市场倒逼的服务创新,也是扩大内需背景下服务业主动转型的生动实践,是市场逻辑与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的结果。一方面,近年来消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与高端商务消费收缩相比,大众消费升级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文旅融合背景下体验式消费需求增长,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如社交属性增强,平价夜市服务具备天然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酒店的“高冷”缺陷。许多酒店还选择将文化记忆融入方寸餐盘,唤醒市民的集体记忆,上海某酒店将本帮酱菜,粢饭糕融入夜市,引得群众纷纷点赞。另一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对服务消费的部署要求,力求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此背景下,多省市“夜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的配套支持,如广州市将高端酒店纳入“Young城Yeah市”夜经济品牌体系。
五星级酒店推出平价夜市服务,是服务业供给创新的有益探索,既可以推动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盘活酒店闲置场地,又可以降服务半径从住店客人延伸拓展到社区居民,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实现品质服务下沉,创造众多灵活就业岗位
要实现酒店夜市常态化发展,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何做好食品安全与城市管理的协同?夜市服务能否做到和堂食一样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存在占道经营、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最后,短期促销与长期转型的关系如何兼顾,实践中,许多酒店经营状况并不景气,相比高昂的运营成本,几千元的日收入实在是杯水车薪,如何探索规模化、低成本的运营模式?
从“云端”到“地气”,地方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久久为功,靶向发力。将高端酒店纳入城市夜经济重点载体培育,规划“酒店夜市示范区”,在重点商圈划定酒店外摆专区,配套灯光、卫生设施,打造城市文旅新名片;出台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监管标准,统一食材溯源、卫生管理要求;鼓励“酒店+社区”模式,支持酒店与周边社区合作,如开设“邻里食堂”、共享厨房,增强服务普惠性;实现数字化赋能监管,推广“明厨亮灶”直播、扫码溯源等技术,让消费者实时监督后厨操作。
五星级酒店的转型实践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多这样的“破圈”尝试。在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服务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在坚守品质底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供给方式。这既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应对,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孙贵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