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成势,以“智”赋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篇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蔡奇同志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再次彰显党中央对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顶层擘画,到“建功新时代”的实践号角,广大专家人才正以创新之力托举复兴伟业。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高质量发展亟需智力支撑,唯有积极构建和持续深耕“引育用”全链条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方能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打造“近悦远来”的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才工作既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追求“质”的提升。在政策层面,要打破户籍、学历、编制等传统壁垒,探索“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新型引才模式,重点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服务保障上,要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解决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后顾之忧,让人才“落地生根”。浙江“鲲鹏行动”计划投入百亿资金引进顶尖科学家,深圳建立“人才日”制度给予最高规格礼遇,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引才既要政策“真金白银”,更要服务“真情实意”。同时,要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引才格局,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以“深耕厚植”的匠心育才,厚植“百花齐放”的沃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育才工作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在职业发展方面,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帮助人才实现能力迭代升级。中国航天“嫦娥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正是通过重大工程实践锤炼青年人才的典范。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实施“青年英才”计划,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让青年人才早挑大梁、当主角。同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十年不考核”的长周期评价,为科研人员营造“十年磨一剑”的创新环境,推动形成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良好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沃土上竞相奔腾,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以“人尽其才”的智慧用才,释放“万马奔腾”的创造力。“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用才之道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对基础研究人才实行长周期评价,对应用技术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在科研管理上,要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真正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以百万年薪吸引顶尖毕业生攻坚核心技术,宁德时代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这些案例无不证明,用才贵在精准施策。同时,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推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还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实现“名利双收”,既获得社会尊重又得到合理回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孙正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