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时代精神密码
跨越千年的箴言——“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出自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既是中华文脉的精神图腾,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担当。它以凝练的文字,勾连起文明传承与天下大同的永恒命题,在不同时代始终激荡着人心,成为照亮民族前行之路的精神火炬。
“继往圣绝学”是对文明根脉的敬畏与守护。往圣先贤留下的“绝学”,并非故纸堆里的陈言旧说,而是历经岁月淬炼的思想精华:是孔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圭臬,是老庄“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墨子“兼爱非攻”的和平理念,更是无数先贤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格物致知中积累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财富。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更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东方智慧的范本。在快餐化、功利化的当下,“继绝学”不是复古守旧,而是以批判性继承的眼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从“民为邦本”思想映照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天人合一”智慧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再到“和而不同”理念助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传统文化的“绝学”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传承绝学,本质上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基因,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有文化自信的根基。
“开万世太平”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当与追求。如果说“继绝学”是回望历史、扎根传统,那么“开万世太平”便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这种“太平”,不是一时的苟安,而是长久的安宁与和谐;不是局部的安稳,而是天下的大同。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再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牺牲精神,“开太平”始终是中国人的集体理想。在当代,这一理想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国内的国泰民安、繁荣富强,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更是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性挑战,“开万世太平”的理念为人类指明了方向——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秉持命运与共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和平与发展。
“继往圣绝学”与“开万世太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继绝学是开太平的前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汲取,太平之基便缺乏思想支撑与精神滋养;开太平是继绝学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最终意义,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与安宁。脱离了“开太平”的现实关怀,“继绝学”便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继绝学”的智慧滋养,“开太平”也会因缺乏文化根基而难以长久。这种“传承”与“开创”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不再是古代先贤的孤独呐喊,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使命。对于个体而言,它意味着在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涵养品德、增长智慧,以修身立德践行文明传承;对于社会而言,它要求我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凝聚起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对于国家而言,它呼唤着担当大国责任,以东方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字字千钧。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唯有坚守文化根脉、勇担时代使命,将传承绝学的自觉与开创太平的担当融为一体,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为人类的长久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穿越千年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高慧慧)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