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思维破解县域人才困局
人才是县域经济的“源头活水”,但“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三重困境,始终制约着县域高质量发展。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依赖零散政策的“单点突破”,而需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体系,让人才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
精准引才是破局之首,核心在“适配”而非“求高”。县域引才的关键障碍在于供需错配,盲目追求高端人才往往事倍功半。青海祁连县立足绿色畜牧产业需求,柔性引进李文浩博士团队,成立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精准对接种质资源保护、健康养殖等产业痛点。湖南县域则通过建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运用科学方法评估缺口,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精准匹配。这种“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引什么人才”的思路,远比“一刀切”的引才政策更具实效。
用才育才是留人的核心,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人才的价值实现是留住人才的根本,需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祁连县博士工作站构建“专家团队+本土技术员+牧民合作社”三级网络,既攻克了“两年三胎”繁育等技术瓶颈,又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土人才47人,培训牧民骨干超300人次。湖南县域探索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让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更新。这种“用育结合”的机制,让人才在服务县域中实现成长。
服务保障是留人的底色,要以温度聚人心。县域硬件条件有限,更需以服务补短板。临邑县实施“五安工程”,为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保障,还打造青年人才会客厅,通过沙龙、交友等活动增强归属感。祁连县建立“人才专员”机制,及时响应专家需求,落实项目经费近90万元。这些举措印证了,唯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其安心扎根。
县域人才工作没有“万能公式”,但生态构建的逻辑相通。从祁连的产业适配到临邑的服务暖心,从湖南的全链创新到各地的实践探索,证明只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就能激活人才活力。唯有深耕人才生态沃土,才能让县域真正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周榴敏)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