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教授的市井暖光
2025年10月26日上午,冬阳轻洒街道,焦作一辆公交车内的寻常片段,成了社区邻里间流转的暖心话题。
年近七旬的焦作大学教授杨家卿,正陪老伴乘公交前往焦北菜场。车停人民公园西门站,一位72岁的老人拄着扶手,颤巍巍挪上车,身形不稳,满脸倦意。杨家卿当即起身,伸手扶住老人胳膊,掌心微微用力稳住对方:“老哥,快坐我这儿,我身子骨还硬朗,站会儿不碍事。”老人愣了愣,连声道谢落座。车厢里的老人们纷纷称赞:“您这岁数还主动让座,年轻人都该学学!”杨家卿只笑着摆手:“都是街坊,互相搭把手是应该的。”
抵达焦北菜场,刚迈进门,一阵争执声便引了杨家卿的注意。两个五六十岁的阿姨,因挑菜时不慎相撞,又没及时沟通,正吵得面红耳赤,手已攥紧,眼看要起冲突。周围人围着看热闹,杨家卿却挤上前,先轻轻分开两人,又从随身包里掏出一瓶水,递到情绪最激动的阿姨手里:“老妹,先喝口水顺顺气。吵解决不了事,还搅了买菜的好心情,多不值当?咱们住得近,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多可惜。”
等阿姨接过水,气息渐渐平缓,杨家卿才接着劝:“你先去买要的菜,等会儿冷静了,保准觉得这点事不算啥。”阿姨点点头,轻声说了句“算了”,转身离开。杨家卿又转向另一位面露委屈的阿姨:“别往心里去,她也是一时急了。菜场人多手杂,磕磕碰碰难免,互相体谅下就过去了。”阿姨松了眉头,轻声道了句“谢谢”。围观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教授,既会劝人,心还这么热!”杨家卿依旧低调:“街坊邻居的,能帮上忙就帮一把,和和气气才好。”
熟悉杨家卿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暖心事,对他从不是偶然。教书几十年,他在学术上严谨较真,更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刻在言行里,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退休后,他也没歇着,主动扎进社区,谁家有难题,他都乐意搭把手,用行动扛着老党员、老教授的责任与担当。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两次平凡的出手——公交车上让一个座,菜场里说几句话。杨家卿用这两件小事告诉我们:善意从不论年龄,温暖就藏在市井烟火里。这位老教授的温柔,像一缕暖阳,晒得人心头暖暖的,也让更多人懂得:不管在什么岗位、多大年纪,都能用平凡的举动,写就不平凡的人间大爱。(郑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