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钥匙”解锁社会治理新维度
近期,以武汉社区民警胡志红为首开展的为阿尔海默老人免费发放“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受到广泛关注,这把小小的钥匙不仅是一把暖心服务之钥匙,还是一把科技赋能之匙,更是一把信任联结之匙。
“一把钥匙”彰显基层警务从管理到服务的温度升级。从武汉起步,“回家的钥匙”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到全国各地,在郑州、青岛等城市生根发芽。今年以来,700余把“回家的钥匙”从武汉常青花园派出所社区民警胡志红的警务室发往全国各地,54次帮助迷失老人平安回家。在科技的外衣下,这把钥匙包裹着浓浓的民生服务温度。基层民警没有采取常规的、可能带有约束性的手段,而是选择了“发钥匙”这一充满信任与尊重的方式。钥匙不仅是开启家门的工具,更是开启群众心扉的象征。基层警务工作正从传统的治安管理,向主动发现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的“柔性服务”深化,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服务为先”理念的深刻阐释。民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执法者,而是百姓身边最可信赖的“贴心人”。
“一把钥匙”开启社会治理精准化、智能化的新思路。胡志红发放的“回家的钥匙”并非普通钥匙,而是一种智能定位设备。家属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实时查看走失老人的位置,这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监控探头和人力搜寻的方式,将寻人效率提升到了分钟级别。周女士母亲走失后,通过手机定位,仅用十几分钟就把老人寻回。通过“回家的钥匙”将解决问题的终点从“寻找”前置到“联系”。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不在于一味追求高科技,而在于能否精准洞察特定人群,如不善用电子产品的老人的核心痛点,用最接地气、最易操作的方式实现效能最大化。
“一把钥匙”成功撬动社会力量,构建起邻里守望的支持网络。这款智能钥匙扣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路人模式”,当热心市民扫描设备二维码时,即可直接联系到值守民警,形成快速救助通道。这一设计让每一位普通市民都可能成为守护老人平安回家的“关键一环”。更重要的是,胡志红民警通过建立微信服务群和短视频平台账号,将成百上千个家庭紧密相连。在这里,家属们分享使用心得、交流照护经验、传递寻人信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互助社群。这种模式巧妙地将单个家庭的支持需求转化为社会共同的守护责任,构建起“民警-家庭-社区-市民”四方联动的爱心闭环。当我们打破政府或家庭“单打独斗”的局限,通过激发社会单元的活力,重塑“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助传统,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武汉社区民警胡志红的警务室出发,一把把“回家的钥匙”正跨越山河,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迷失老人回家的路,更是基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之门;它不仅定位了走失者的方位,更精准锚定了社会治理中“人”的价值坐标;它连通的不仅是求助与救助的通道,更重新激活了社会成员间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让更多的钥匙走向千万家,温度更多人的心。(段钰)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