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党员网络行为,筑牢网络空间“红色防线”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党员的网络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根基与网络生态安全。规范党员网络行为,既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塑造网络空间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恪守政治底线,争做网络空间“明白人”。党员网络行为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杜绝传播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信息。基层党组织应将党员网络行为规范纳入常态化教育,聚焦“提素养、强认知”重点,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剖析等方式,帮助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优化党员网络行为考核评价机制,将是否遵守政治底线、是否严守保密纪律等内容纳入民主评议,对擅自访问境外非法网站、泄露党和国家秘密等行为“零容忍”,真正让“懂规矩、守底线”成为党员网络行为的标配。
传播正向能量,争做网络空间“发声人”。党员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应主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与放大器。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党奋斗圆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向社会传递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要敢于同错误思潮“亮剑”,对网上歪曲党史国史、诋毁英雄模范、制造政治谣言等行为,主动发声批驳、澄清谬误,引导群众形成思想共识。基层党组织需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中予以倾斜,激发党员传播正能量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抵制不良风气,争做网络空间“规矩人”。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需要党员以良好行为率先垂范。党员应自觉抵制崇洋媚外、炫富斗阔等不良网络文化,坚决杜绝炒作绯闻丑闻、拉踩引战、沉迷游戏等现象;更需严守纪律红线,不得利用职务便利开展网络借贷、直播带货等营利活动,不得索取或收受网络虚拟财物。基层用人单位要聚焦党员网络行为“日常管”,通过定期排查党员网络账号、建立行为台账等方式,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同时,健全澄清正名与保护制度,对因敢于斗争而遭受网络暴力的党员,协调有关部门维护其合法权益,让党员在抵制不良风气时“有底气、无顾虑”。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党员的“自由地带”。规范党员网络行为,既要靠制度约束“划红线”,也要靠教育引导“筑防线”。唯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网络空间的“明白人”“发声人”“规矩人”,才能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凝聚民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新阵地”。(李展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