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也要做好“体检”
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发展党员应当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程序、严格把关,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加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如何在数量调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新发展党员“质”与“量”,成为事关党的“肌体”健康的“头等大事”。
广开新径,提高门槛,在发展方式上做好体检。拓宽选人范围,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主动以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群体为重点,适量进行超前培养,避免“坐等上门”。部分地方粗暴地将出色成绩与党员标准等同起来,将其当成对有突出贡献的能人一种政治上的“酬劳”和“鼓励”,降低了发展党员的“政治标准含金量”。因此更需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抓好培育对象“八小时外”的表现,让那些想要“混进”党员队伍者,提前“出局”“走人”。
步步紧跟,久久为功,在培养教育上做好体检。通过“悟初心、搭台子、压担子”,推行试岗锻炼制,让发展对象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部分地方对发展党员条文“囫囵吞枣”,出现硬性规定数量、降低标准要求、减省发展程序等问题,甚至为完成指标“突击发展”,造成新发展的党员只是形式上入了党,思想上没入党。所以发挥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的“传帮带”作用至关重要,要在领其“跨台阶”的同时,绘制“个人成长云图”,做到阶段式培育、专门化管理的常态化教育“链条”。
面宽域广,不漏死角,在监督考察上做好体检。严格进行月积分、季公示、年评比,围绕教育学习、志愿服务、信息宣传、违纪违规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赋分,避免发展党员“缺斤少两”“小步快跑”甚至“带病入党”,更要防止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挂虚名”“走形式”甚至当“甩手掌柜”。必要时进行警示教育,将“红红脸”“出出汗”变为常态,让发展党员有量更有质。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优良事关党的“肌体”健康。为发展党员的工作能“下沉到底、覆盖到边”,必须用管理、培养、教育、考察全过程的“链式思维”扎紧扎实入党的“篱笆”,不断为党注入高质量新鲜血液,续写建党百年华章。(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天潭村选调生 徐繁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