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道必答题:基层干部当用好“三把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检验政绩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更须常思“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业绩、怎样创造业绩”,以“三把标尺”校准政绩航向,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标尺一:以“人民至上”为根本,校准政绩价值原点。“人民幸福是最大政绩。”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增进了民生福祉、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是热衷于看得见的“显绩”,还是潜心于打基础的“潜绩”?是追求“立竿见影”的轰动效应,还是甘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铺垫工作?答案不言自明。必须时刻谨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里子工程”,还是田间地头的灌溉难题,都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让政绩经得起群众“口碑”的检验。
标尺二:以“实干笃行”为路径,端正政绩创造方法。树牢正确政绩观,关键在于发扬“钉钉子精神”。基层事务繁杂具体,尤需摒弃“花拳绣腿”,杜绝“刷白墙”“造盆景”式的形象工程。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面对乡村振兴的长期任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基层治理的顽瘴痼疾,需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防汛抗旱、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皆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为民造福的实事一件件办实、办好。
标尺三:以“历史检验”为镜鉴,把准政绩评价准绳。真正的政绩,必然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基层干部要力戒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警惕“新官不理旧账”的推诿心态。每一项决策、每一个项目,都应深思是否符合发展规律、是否顺应群众期盼、是否利于长远发展。要自觉将工作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多做泽被后人的“潜功”。拆迁安置是否经得起时间推敲?引进产业是否带来生态隐忧?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审慎抉择,确保所做工作不留败笔、少留遗憾,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干事创业中的具体体现。基层党员干部当以“三把标尺”为镜,不断拂拭思想尘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唯有如此,方能在广袤基层书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赢得人民赞誉的奋斗篇章,为强国复兴伟业夯基垒土、增光添彩。(胡子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