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战精神为炬,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载烽火淬炼,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终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八十年后,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雄浑旋律再次激荡,我们分明听见一个民族在血火中锻造的精魂正在新时代发出铿锵回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团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犹如不灭的火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持续照亮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永恒道路。
民族复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在旦夕的抗战烽火中,无数华夏儿女都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他们,或马革裹尸,或舍生取义,或以死明志,以各自的方式展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激励着后来人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民族复兴是一个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经济领域的转型升级,还是文化领域的繁荣兴盛、社会领域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唯有每个人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在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方能如巍峨巨轮破浪前行,抵达胜利的彼岸。
民族复兴要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将军在严冬仅靠棉絮和草根充饥,仍坚持率领部队抗击日军直至被捕牺牲;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弹尽粮绝后纵身跃下悬崖;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从容赴死。这些英烈们英勇就义的瞬间定格成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图腾,指引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步向前。脱贫攻坚时期,以黄文秀为代表的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国防建设时期,以王伟、张超为代表的无数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国军人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这些英烈们用生命诠释:个人理想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才能迸发永恒的光芒。
民族复兴要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平型关一役,一举击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虚妄神话;百团大战,成功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的险恶企图;黄土岭战斗,更是将日军名将阿部规秀击毙于阵前。当年的抗日将士们,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巨大差距,毫无惧色、绝不退缩,以“血肉筑成的长城”顽强抵御日军的猛烈炮火,铸就了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激励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向前、战斗到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勇气与坚定决心,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时至今日,面对美国以各种手段施加的蛮横打压,我们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凭借坚定意志力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增强经济韧性。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凭借绝对实力,揽获无数国际奖项;科技领域中,科学家们潜心钻研、刻苦攻关,成功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国产芯片、国产5G手机惊艳亮相;经济市场上,我们秉持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原则,坚决反对并抵制美方滥施关税的霸凌行径,且奉陪到底、绝不妥协。
民族复兴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十四年抗战,我们打过许多胜仗,当然也遭遇过挫败,但将士们抱着必胜的信念,永不言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了最终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格。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当代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雄关漫道,从头迈步。我们深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但只要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念,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我们定能赢得伟大的胜利。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早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密钥,成为指引我们奋勇向前的永恒火炬。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陈雪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