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社区”,成就“大未来”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托。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考察行程中,考察社区的频率很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扎根服务群众的“小社区”,书写基层治理的“大文章”。
以学习为先导,提升工作本领。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作为社区工作者,如果脑袋里的“存货”不多,只会“老一套”,久而久之,在基层治理中难免会出现弊病。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学习可以拓展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大家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把学习当成人生大事。时代在不断进步,创新发展的潮流滚滚向前。唯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新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经常查找自己的短板弱项,提升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持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为民解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新时代的社区工作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常态化感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向群众“敞大开门”,同群众“敞开心扉”,多开展群众需求的调研,主动征集群众的想法,解决好群众的小事,以最人性化、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人民服务,这样自然就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与好感。有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才能落到实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最终实现。
以担当为准绳,始终真抓实干。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担当作为是其价值所在。如果一名社区工作者不能为居民办事,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那么这个社区工作者是不称职的。树立担当作为形象的第一步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和居民、与群众之间并非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勤跑腿让群众少弯腰,我们躬身干事群众就会笑脸相迎,工作自然容易开展。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遇事担当、锻造过硬本领,这才是我们堪大用、成大才、挑大梁的前提条件,干得了、守得住、打得赢才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义庄村选调生 项文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