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筑基
当“天问”探火、“嫦娥”奔月、“蛟龙”入海成为现实;当5G技术领跑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八年问鼎全球,这些耀眼的科技成就背后,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制度革命——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科技自立自强筑起坚实的制度保障,激活了全社会的创新动能。
知识经济时代,得知识产权者得天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制度建立到全面强化的重要转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相继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院专门设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全面落地,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系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连续十二年稳步提升,这既是我国创新能力增强的直观体现,也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效的有力印证。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和回报保障,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是10年前的2.4倍。2024年底公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6.8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04%。这些数字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释放出的巨大创新红利,是企业敢于投入研发、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心之源。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领域。我国正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面临着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促进转化运用、加强国际规则参与等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导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有效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保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尊重知识价值、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李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