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创新 > 教育科技 > 正文

科技赋能农业,青年干部当作“田埂上的实干家”

2025-09-25 20:57:10 | 来源: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

这一成就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备支撑,是农业科研院校和科研人员的持续攻关。而让这些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的,离不开无数深入基层的青年干部们。青年干部的初心与磨砺,正成为农业科技赋能之路上的青春注脚。

精准赋能,搭建桥梁。科技赋能不是单向输送,而是知识与实践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青年干部要做创新转化的“催化剂”。从实验室到农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这“最后一公里”往往最为艰难。青年干部在这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走访全镇农户,了解种植新品种的顾虑和需求,然后联系专家,共同筛选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新品种。这种“科研-干部-农户”的金三角模式,正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专家提供技术选项,农民提出实际需求,而青年干部要做的是匹配供需,降低创新试错成本,让新技术落地风险最小化。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干部既不是技术的盲目推崇者,也不是被动的政策传声筒,而是带着科学思维开展工作的“田埂上的实干家”。

深入乡土,倾听民声。把工作做在大地上的第一步,是学会听懂土地的语言。青年干部助力科技赋能,首先需要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而青年干部正是连接科研机构与农户的“活纽带”。农民们最关心的通常是“要不要花钱”、“能不能省事”、“增产还是减产”三个问题。这正是基层工作的特点,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说教,而要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青年干部调整策略,请来科技特派员,用方言讲解,带农户到示范田现场观摩,最终能让技术落地生根。青年干部开展基层工作,应当避免“技术炫耀”倾向,而是要像翻译家一样,将专业的科技术语“转译”为农民能理解、易接受的大白话。这种“转译”能力,恰恰是科技赋能能否在基层见效的关键。

与农共进,共创未来。最好的科技赋能,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让农民成为创新受益者。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而青年干部在基层的使命,就是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实现从“增产”到“提质”和“转型”的跨越。这可能意味着帮助老农用上一款手机APP来监控大棚温度,可能意味着组织无人机施肥培训,也可能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应对干旱气候。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改进,累积起来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干部以平等姿态与农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正如一位驻村干部所说:“我不是来教农民种地的,而是来和他们一起寻找种得更好的方法。”这种谦逊态度,正是青年干部能够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科技赋能农业,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施舍,而是平等互惠的知识共享,是各自优势的互补融合。

当科技赋能遇上青春力量,当学术知识与田间智慧相融合,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有力。年轻干部的身影活跃在田埂间,心里装着的是如何让最新农业科技更好地为农民所用。从实验室到农田,从科研成果到实际产出,这条转化之路需要无数这样的青年干部来铺就。而这批既懂技术又懂基层的青年干部,正在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最富活力的“科技桥梁”。(陈雨)

【责任编辑:陶敏红】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