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激活古杨梅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
当千年古杨梅树在科技甘霖的滋养下重焕生机,当古朴乡村因校地携手合作迎来蝶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振兴,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鲜活缩影。台州市仙居县湫山乡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党建+科技”联建合作,如同划破长空的璀璨星火,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为广袤乡土注入无限可能。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曾几何时,古杨梅树因岁月侵蚀与传统管护局限,陷入树势衰弱、产量锐减的困境,仿佛一位垂垂老者,在风雨中艰难喘息。而浙师大专家团队的到来,恰似为古杨梅树请来“专业医生”。他们驻点科研,扎根田间地头,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解码古树奥秘,以土壤改良实验重塑生长环境;“田间课堂”里,专家手把手传授科学管护方法,让老农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这不仅是管护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铿锵步伐,为无数面临困境的乡村产业点亮前行的灯塔。
多元融合,拓宽产业发展边界。乡村振兴的蓝图,从来都不是单一色彩的涂抹,而是多元融合的绚丽画卷。湫山乡与浙师大围绕古杨梅树,大胆勾勒产业发展新图景。深加工车间里,杨梅变身醇香美酒,附加值节节攀升;新媒体平台中,研究生团队化身“乡村代言人”,用创意短视频、直播带货,让千年古杨梅品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当农产品与文化、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乡村产业便突破了传统边界,释放出惊人的活力,让乡村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人才筑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兴旺,根基在人才。校地共建的实践基地,既是科研创新的阵地,更是人才培育的摇篮。在这里,高校人才带来前沿理念与专业技术,本土村民则以丰富经验和满腔热情与之碰撞融合。“党员专家工作站”中,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大学生实践基地里,青春的力量蓬勃生长。当越来越多的村民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当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乡村发展便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党建联建的丰硕成果,化作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让乡村振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湫山乡的古杨梅树,见证了岁月流转,如今更见证着校地共建带来的华丽蜕变。当科技的力量让古树重结“金果子”,当多元产业让乡村焕发“新活力”,当人才汇聚让发展拥有 “强引擎”,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无限希望。相信在“党建+科技”的持续赋能下,湫山乡定能以古杨梅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让千年古树的故事续写新的传奇。(王叶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