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三拍干部”,实干才是硬道理
《人民日报》近期刊文《警惕“三拍”干部背后的政绩冲动》指出,部分干部存在“拍脑袋做决策、拍胸脯轻易承诺、拍屁股推卸责任”的“三拍”问题。
古人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成就一番事业,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警惕“三拍干部”行为蔓延,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符合民意。这一要求既是对干部作风的警示,更是对“实干为民”理念的重申——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有把心思用在办实事上,才能不负人民所托。
解决“三拍”问题,不能只靠干部自觉,更需以制度为抓手,从选拔、考核、追责全链条筑牢“实干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政策文件,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具体而言,首先要优化选拔机制,打破“唯项目论”“唯数据论”,把“一线工作经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选拔时不仅看干部“干了什么”,更看“干成了什么”“群众满不满意”,让敢担当、善实干的干部有舞台;其次要改革考核体系,跳出“短期显绩”陷阱,将民生福祉(如就业保障、教育医疗改善)、长远发展(如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指标纳入核心考核,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最后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决策终身问责制”,无论是“拍脑袋”导致的资源浪费,还是“拍胸脯”引发的民生问题,都要依规依纪追责到底,让“拍屁股走人”成为历史。
干部作风的转变,还需要政策支持与思想引导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干部专业培训,通过“案例教学”“一线实践”等方式,提升干部调研分析、风险评估、群众工作的能力,让干部“想干”更“会干”;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与约束并行”的管理机制,对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表彰、优先提拔,对苗头性“三拍”行为早提醒、早纠正,让干部既不敢懈怠,又充满干劲。更重要的是,干部自身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卸下“虚夸包装”的思想包袱,把“实干”作为核心价值,面对决策时多问“群众需不需要”,推进工作时多想“措施实不实在”,解决问题时多查“效果好不好”。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三拍”作风早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与“三拍”行为彻底切割。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强的专业能力提升治理水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准则,把“担当尽责”作为立身之本。唯有让实干成为常态、责任成为习惯、制度成为约束,才能不断厚植人民信任,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以实绩实效立身、用务实担当塑形,才能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加坚实的动能。(刘志慧)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