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引才切忌“走马观花”
做好新时代地方人才工作,必须跳出“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以筑牢“四关”为抓手,推动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筑牢“政绩关”:摒弃速成思维,锚定长远导向。地方党委政府要破除“速成思维”,深刻认识人才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属性,将“是否推动产业升级、是否解决发展难题、是否培育创新动能”作为衡量人才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优化政绩考核体系,减少对签约数量、引才数量等表面指标的侧重,增加成果转化效益、人才贡献度等长效指标权重,引导干部沉下心来抓人才、谋长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预留充足的培育周期与发展空间。
严守“质量关”:强化闭环管理,聚焦履约实效。推动人才合作从“重签约”向“重履约”“重实效”转变,建立“签约——推进——评估——退出”全链条管理机制。明确合作项目的技术指标、成果目标、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跟踪评估,重点核查技术攻关进展、成果落地情况、人才培养成效,对长期无实质进展、仅停留在协议层面的“空壳项目”,及时启动清理退出程序,避免资源空耗。
夯实“生态关”:优化服务保障,搭建协同平台。地方政府要树立全周期人才服务理念,在政策支持上做“加法”,出台成果转化奖励、科研经费配套等激励政策;在服务保障上做“减法”,简化项目审批流程,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在创新文化上做“乘法”,营造尊重科学、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尤其要搭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搭台”的协同机制,推动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能力精准对接,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拧紧“责任关”:健全约束机制,强化主体担当。高校、科研院所要优化考核机制,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作为核心指标,倒逼科研人员聚焦真需求、开展真合作。同时,为科研人员建立产学研合作诚信档案,将项目履约情况纳入政治品德考核范畴。科研人员作为合作主体,应主动摒弃功利思维,树立契约精神与责任意识,认真完成科研项目,对因客观因素无法推进的项目,要及时按照约定予以说明。地方政府要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对无故停滞、敷衍塞责的项目,应明确责任追究办法。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地方引才工作若陷入“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不仅浪费宝贵资源,更会错失发展机遇。唯有筑牢“四关”,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沉下心抓实效、建长效,才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