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砺行致远:坚决不做糊涂昏官
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记录着无数王朝兴衰更迭的轨迹。纵观中国历代治乱循环,官吏的贤愚清浊往往是决定政权存续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干部当时刻以史为镜,常怀敬畏之心,坚决不做麻木不仁、办事糊涂的昏官。
历史昭示我们,昏官之害甚于猛虎。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误国,面对元军压境仍醉心享乐,终致崖山之悲;明代中后期,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使得国势日衰;清乾隆年间,和珅贪墨横行,百官噤若寒蝉,埋下王朝衰败的伏笔。这些昏官庸吏或沉溺私利,罔顾公益;或敷衍塞责,不思进取;或欺上瞒下,掩饰过错。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导致政务废弛、效率低下,更引发民怨沸腾,动摇统治根基。正如《荀子·君道》所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官吏的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国家的兴衰。
昏官现象的产生,既有个人修养的缺失,也有制度环境的因素。科举制度后期,八股取士造就了一批只会空谈、缺乏实能的官员;官场中“多磕头少说话”的庸俗哲学,使得明哲保身成为不少人的为官之道;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更为昏官提供了生存土壤。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这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到:麻木不仁就会脱离群众,办事糊涂就会贻误时机。每一位干部都应当常怀“三省吾身”的自觉,提升“政治三力”,锤炼过硬本领,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永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的品行与能力,直接影响一方风气与发展。我们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畅通能上能下渠道,让昏官无处藏身,让贤能大有可为。同时,干部自身也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锤炼中增长才干,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教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决摒弃昏官作风,争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新时代好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回报人民期待,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高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