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需“打”还需“防”
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维护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典型案例8个。选取的案件包括以“投资引流”方式帮助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过“暗网交易”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假借网络交易平台名义实施新型传销活动等类型。网络犯罪明显向民生领域侵蚀蔓延,需加强治理、严厉打击、从严惩处。
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根据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日趋垄断化,导致集团犯罪行为汇集交织。在过去单独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础上,衍生升级为人口贩卖、绑架、非法拘禁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影响极为恶劣。需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加大对涉网犯罪案件的打击,加强国(区)际执法司法合作,坚决遏制犯罪分子尤其是境外犯罪集团的嚣张气焰。
提升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数据安全蓝皮报告(2021年)》,移动应用前端的过度、强制索权,以及中后段粗放式的安全漏洞管理、数据管理、权限管理,甚至内外勾结陷入数据黑灰产等暗藏隐患,使得数据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国内现有安全标准和企业安全管理及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攻克这一道难题。应用程序漏洞导致的数据泄露层出不穷,用户在网络平台面前形同“裸奔”,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维护用户信息安全,一方面,企业应完善内部的信息保护和数据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协同治理,完善行业规范、对获取用户信息的商业行为严格监管。
强化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电信网络诈骗模式花样百出,犯罪分子将不同的诈骗模式相结合,使诈骗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令人防不胜防。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一方面,应加强对涉网犯罪案件的防范,线上线下共筑反诈防线,营造全民反诈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协同治理,聚焦案件背后反映的社会治理漏洞和短板,协同相关部门加强溯源治理。(林金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