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大考”中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面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擘画了清晰的“施工图”。“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意见》精神,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不负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涵养“天下为公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答好“我是谁、为了谁”的立场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抓民生工作,表面看是经济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政治问题,检验的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意见》的每一项部署,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学习贯彻《意见》,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国之大者”。要时常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问题,清醒认识到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风向标”,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我们政绩的“度量衡”,必须坚决摒弃“与己无关”的看客心态,破除“大而化之”的官僚主义,真正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沉到田间地头、社区厂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与“喜怒哀乐”中体察民生冷暖,确保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能精准地源于民意、顺应民心、惠及民众,让每一项民生政策都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充满暖暖的“烟火气”。
锤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干之能,答好“怎么办、怎么干”的方法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来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硬骨头”。《意见》围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部署了一系列硬任务、新要求,这既是沉甸甸的民生期盼,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直接考验。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有丝毫的“本领恐慌”,更不能当“太平官”“甩手掌柜”。对《意见》明确的改革任务和发展指标,必须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敢于挑最沉重的“担子”。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有攻坚的勇气,也要有解题的智慧,要主动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善于运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摸清、把矛盾的症结根源找准。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台账、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以“事不过夜”的紧迫感和“抓铁有痕”的执行力,推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政策一项一项落地,以扎扎实实的“成效清单”来回应群众的“问题清单”。
砥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担当之责,答好“如何久、如何好”的长效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场民生“大考”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刺,而是一场持久的接力。民生工作的评判标准,不仅在于“有没有”,更在于“好不好”“优不优”“持不持久”。《意见》着眼长远,为我们指明了持续奋斗的方向。党员干部必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境界,既要立足当前,抓好普惠托育、社区助餐等群众可感可及的“小切口”服务,又要着眼未来,推动城乡融合、制度衔接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深层次改革。要善于举一反三,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破解“一类难题”,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对已解决的问题要防止反弹,对新出现的问题要敏锐捕捉,以“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踏石留印”的韧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在这场“时代大考”中,不断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民生答卷”。(郑博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