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走好新时代年轻干部的 赶考路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长期呆在机关不下基层的干部,成不了“中看又中用”的干部。读懂基层这部厚重的书,认真上好“基层”这堂课,把基层作为学习实践的“主战场”,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练就一身本领,是每名年轻干部都应做好的必答题。
坚定为民干事的决心,摆正心态,在扎根基层中磨练毅力。年轻的干部缺乏基层艰苦环境历练,或多或少存在着娇骄二气,对基层普遍存在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转岗难、升迁难、应付难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沉不住气、安不下心,更有甚者意志消沉,贻害事业,自毁前程。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与人民共同奋斗的经历当做最宝贵的财富。广大年轻干部应正视基层工作经历的重要意义,不将基层经历当“跳板”,珍惜光阴、把握当下,踏踏实实干事,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在基层大展拳脚,在磨练中积蓄能量,在奉献中体现价值。
永葆自我成才的进取之心,勤学好问,在建功基层中汲取动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实践是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基层是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尤其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工作经验不够、生活阅历不足,往往要“捅娄子”,不要总是把“我不会”、“我不懂”挂在嘴边,遇难要冷静,不要碰到一点挑战就畏缩不前;要俯下身子,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与群众拉家常、听民声、察民情,与群众朝夕相处中连好心、拜好师、学好艺。只有沉下心来、稳下心来,密切联系群众,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身上才会少一些书卷气息、多一些泥土芳香,才能真正认识基层、熟悉基层,进而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强化为民服务的诚心,创新争优,在服务基层中提升能力。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不断创新思路,才能保持基层工作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年轻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基层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通道,一切的办法和经验都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做好群众工作,不是待在机关里、坐在办公室里,办法就能从天而降,问题就能自动解决的。“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作为年轻干部,要脚踏坚实大地,仰望辽阔星空,经历风雨彩虹,找到施展才智、丰富自己的发展道路,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命运和群众福祉紧密相连,创造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人民政府 叶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