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解锁《毛泽东》里的“觉醒之力”
近日,电视剧《毛泽东》在兵团卫视热烈播出,该剧以1893年毛泽东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全面展现毛泽东求学立志、辗转全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峥嵘岁月和参与创建并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常思来路多艰辛,今朝砥砺自奋蹄。作为党员干部,追片之余,应从前辈伟人身上汲取觉醒之力,从铭记历史中肩负时代使命,从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精神星火燎原。
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革命初心中,汲取“许党报国、初心不改”的报国之力。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立志学以报国,在临行前,向父亲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誓言,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初心。年少时写下的言志诗,毛泽东同志一刻也没有忘记,他还曾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子任”,以示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师范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从此走上了革命自强的道路。今天,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当主动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革命初心中汲取“报国之力”,传承“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以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在家国复兴问题前勇做先锋,敢打头阵,以个人“星星之火”点燃为国效力、为民服务的“燎原之势”。
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征程中,汲取“中流击水、奋辑者胜”的前进之力。从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通过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中国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率领三万红军健儿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接着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百万雄师打赢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红旗插上了蒋介石的总统府。这几十年的征途中时刻充满着各种风险挑战,但他始终表现出拼搏进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作为后人,我们要在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赓续先辈们奋发图强之精神,学习伟人不怕难的精神、能胜难的经验,学会在“满目荆榛”上摔打磨砺以练就“铁肩膀”,在“进退维谷”前破釜沉舟以拉满“成长值”,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脊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石破不可夺其坚”的气魄,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把更恢弘的胜利镌刻在民族复兴伟业中。
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赤子情怀中,汲取“丹心为民、情系群众”的为民之力。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毛泽东同志作出一切重大决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党之初,为了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压迫,摆脱“牛马活”的困境,他开展工人运动、举办工人夜校;为了让广大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他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从“民众的大联合”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拜人民群众为师”到“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无不反映了毛泽东所秉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情怀。党员干部要学习毛泽东深厚的人民情怀,重温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自觉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坚决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行人民之所嘱,在躬身为民、真心爱民中书写不负人民的“新答卷”。(何军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