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与星辰”间答好新时代“红色考卷”
七月的阳光里,党旗红与万家暖交相辉映。站在中国共产党第104个生日的节点,回望百年征程,“党员干部”始终是最鲜活的时代注脚。他们是社区里“敲得开群众门”的“小巷总理”,是乡村振兴中“蹲得下田埂”的“农创客”,是实验室里“熬得透长夜”的“追光者”。广大党员干部用“脚下有泥、手中有招、心中有民”的姿态,在“烟火与星辰”间,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七一答卷”。
淬炼“思想之火”,从“案头”到“地头”,让理论规范实践路径。理论清醒,方能政治坚定。今年七一前夕,江苏张家港的“田间党校”格外热闹。30余名村支书围坐在葡萄架下,看着手机里“学习强国”的“党史微课”,听老党员讲述1949年解放军“秋毫无犯睡街头”的故事。“过去学理论总觉得‘虚’,现在结合着村史馆里的老物件、群众口口相传的老故事,才真正明白‘忠诚’不是口号,是‘群众需要时我在’的自觉。”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的话,道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破题之道”。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做“学理上的明白人”,更要做“实践中的笃行者”。只有将理论学习真正与岗位职责、群众需求“同频”,忠诚才能从“政治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
深耕“实干之地”,从“难题”到“解题”,让担当写满攻坚一线。“七一”,最动人的风景在庆典现场,更在党员干部的“攻坚一线”。在安徽合肥“科大硅谷”的实验室里,35岁的孙鹏飞正俯身调试一台精密仪器。谈及团队目标时,他坚定表示:“总书记有言‘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我们的‘担当’就是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攻坚台账’。”这支以党员为核心的攻关组用300多个日夜的坚守,将“党员责任章”盖在了每一个技术突破节点上。这样的攻坚场景,绝非实验室里的“独家记忆”。从乡村振兴的“产业擂台”到科技自立的“创新前线”,从防汛救灾的“堤坝阵地”到基层治理的“矛盾现场”,党员干部始终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用“担当”二字,把“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誓言写满攻坚一线,用“干成一件事”的实效,赢得群众“信得过”的口碑。
温暖“民生之灯”,从“清单”到“账单”,让初心照进万家灯火。“七一”的温度,藏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里。在山东济南甸柳新村,68岁的独居老人王桂兰最近逢人便夸:“社区的‘党员时间银行’比亲闺女还贴心。”原来,社区党委组织在职党员“认岗服务”,年轻党员用下班时间帮老人买菜、就医,积累的“时间积分”可兑换未来的养老服务。这些“微服务”的背后,是党员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里”的自觉。正如一位基层组织部长所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会用‘群众语言’讲政策,用‘群众办法’解难题,让‘为人民服务’从‘文件里’走到‘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初心之根,“扎下根守”,既要在“大事”上显担当,更要在“小事”上见真心,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腻,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照进万家灯火。(杨欣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