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卢沟桥的硝烟虽已散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南京城的警报每年如期响起,提醒着我们:有些记忆,永远不能褪色;有些精神,必须代代相传。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精神结晶,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指引着我们在复兴之路上步履铿锵。
伟大抗战精神,是“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是刻入骨髓的爱国基因。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河山,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赵尚志在冰天雪地中率部冲锋,身负重伤仍高呼“还我河山”;赵一曼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遗书里写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家国大义;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弹,仍指挥部队奋勇冲杀,直至壮烈殉国。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名字,用生命诠释了何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的热血,染红了五星红旗的底色;他们的气节,铸就了民族精神的脊梁。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首先要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行动。抗战时期,正是因为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我们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付出了惨痛代价。如今,芯片研发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关“卡脖子”技术;大西北的风电基地,建设者们顶着风沙架设起绿色能源的矩阵;深潜器“奋斗者”号的驾驶舱内,科研团队一次次突破深海探测极限……这些场景,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抗战”?只不过战场从枪林弹雨的阵地,变成了科技创新的高地、乡村振兴的田野、生态保护的前线。每一个在岗位上拼搏的人,都是在续写“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篇章。
伟大抗战精神,更是“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是穿越时空的制胜密码。当年,八路军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地道战里军民共筑“地下长城”,青纱帐中军民联手伏击日寇,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今天,这种团结精神依然在续写新的传奇:四川泸定地震后,救援队伍跋山涉水挺进震中,志愿者自发运送物资,上演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当代写照。团结,永远是中国人民最深厚的精神底色,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传家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抗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精神的富矿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当“90后”“00后”在航天发射场、在边防哨所、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青春,当“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不断刷新世界认知,当我们以负责任大国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伟大抗战精神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是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是对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担当。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让我们以伟大抗战精神为灯塔,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史诗。唯有如此,方能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未来,我们必将创造得更加辉煌!(朱慢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