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韵,何以动人
九月的武汉,因长江文化艺术季再次成为焦点。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不仅点亮了两江四岸,更照见了湖北发展的底蕴,荆楚文化,正从历史的静流,变为驱动未来的澎湃动能。当艺术季的旋律在江面荡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湖北省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见于“活化”的智慧。湖北没有让厚重文化停留在书本和博物馆里,而是将其“活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现代体验。无论是连续举办十五届的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还是艺术季上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演出,其目的都是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让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对话,它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厚度,吸引了渴望深度体验的客流,实现了从“卖山水”到“卖文化”、“卖体验”的跃迁。
见于“融合”的深度。湖北的探索超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模式,走向了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文旅不再是两个产业的拼接,而是相互赋能、彼此定义的有机体。从武汉“知音号”沉浸式码头文化演出体验带动夜间经济发展,衍生出剧本杀、主题餐饮、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产业链,实现从一个演出到一个IP生态的跨越,到恩施“硒茶文化旅游节”实现茶叶等农业资源与旅游节庆深度融合,“以旅促农”提升农产品销量,将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游客可观看、可参与的旅游产品。一个文创产品、一间江景民宿、一场非遗研学,都是“文化+”的新业态。这种融合,重塑了湖北的旅游吸引力,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还想再来,最终做大了消费增量,夯实了经济发展的韧性。
见于“格局”的升华。湖北的眼光,早已超越一省一域,它站在传承长江文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来布局。湖北联合高校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举办“长江文明论坛”,推动长江文化从地域性概念升华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打磨文化名片,既是推动内需的时代呼唤,更是参与构建国家文化标识的战略行动,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能汇聚人才、资本与创意,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力。这条因文化而更加繁荣、因繁荣而更好传承的长江,正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
长江新韵,韵不止在江,而更在乎“为”与“融”的智慧。湖北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了发展模式的全新升级,它昭示我们,最深沉的动力源于文化自信,最持久的发展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条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的新长江,正奔腾向前,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湖北注脚”。(黄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