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文脉中淬炼党员干部“三色”品格
仲夏端午,全国各地粽香盈巷、龙舟竞渡、蒲艾沁心,千年文脉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时代新韵。值此佳节,党员干部当以粽叶为笺、兰草为笔,在追溯端午文化之源中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于基层实践中书写“守初心、扛重担、扬正气”的作风答卷。
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赤子情怀,在粽香袅袅中淬炼“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忠诚本色。“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之志,更镌刻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民丹心。从三闾大夫“叩问苍生”的悲悯,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襟,再到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坚守,为民情怀始终是共产党人最厚重的精神底色。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承诺写进万家灯火。要传承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的执着,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勇立潮头,于改革发展深水区中流击楫,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工作的“风向标”,让“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作“事事落实到位”的民生答卷。
悟“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奋进之志,在龙舟竞渡中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锐气。“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舟竞渡的呐喊声中,激荡着“百舸争流勇者胜”的拼搏豪情。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化作黄文秀“不获全胜不收兵”的扶贫誓言,化作塞罕坝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的生态坚守,更化作万千党员干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魄力。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应当以龙舟竞渡精神为镜,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内化于心,保持“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清醒,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摸爬滚打中锤炼过硬本领,锻造硬脊梁、铁肩膀。既要做破冰前行的“急先锋”,更要当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彰显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守“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清廉之志,在蒲艾青青中涵养“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浩然正气。“门悬艾叶驱瘴气,户洒雄黄避毒邪。”古人以兰草沐浴、菖蒲辟邪的习俗,与当下党员干部“勤掸思想尘”的修身之道异曲同工。从包拯“清心为治本”的官箴,到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咏叹,再到周永开“一生追随党,赤诚为人民”的践诺,廉洁始终是为政者的精神脊梁。党员干部当以古人廉洁风骨为鉴,在粽香袅袅中品味“未出土时先有节”的精神品格。要强化党性修炼,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的作风建设,要常饮“雄黄酒”以祛除“四风”之疾,勤挂“艾草符”以抵御“围猎”之害。面对外界诱惑,要始终坚守底线,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动,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在基层一线砥砺廉洁品格。
新时代党员干部当时刻以屈原“香草美人”之志自省,以龙舟“千帆竞发”之势笃行,让端午的文化基因熔铸成“忠诚、担当、清廉”的精神密码,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谱写属于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九章新赋”。(王画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