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抓好家风建设是母亲们的时代使命

2025-05-12 14:34:49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在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室,一位母亲正含泪诉说:“孩子说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们只关心分数。”这个场景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中的深层危机:当物质丰裕取代精神传承,当快餐文化侵蚀家风根基,无数家庭正面临价值失序的困境。母亲节不仅是感恩的仪式,更应成为审视家庭教育本质的契机。家风建设恰似母亲手中的针线,需要以智慧穿引传统与现代,需要用爱心编织精神纽带。

感受时光长河中好家风的重要意义。在湖南永州张谷英村,62代张氏子孙恪守“孝悌忠信”祖训,将明代建筑群完好保存600余年。这个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村落里,母亲们每天黎明即起,带着子女擦拭祖宗牌位,讲述“耕读传家”的故事。这种日常化的教育方式,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动的生活哲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家风传承良好的家庭中,子女心理韧性指数高出平均值37%,这印证了家风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北京胡同里的王淑芬老人,用30年时间整理出五本《家事录》,记录着从曾祖父办义学到父亲抗日救国的家族往事。每个周末的家庭读书会上,三代人围坐诵读这些泛黄的文字,抗战时期祖母典当嫁妆办学的故事,成为孙辈作文竞赛获奖作品《传家宝》的素材。这种具象化的传承方式,让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可触可感,形成强大的精神磁场。

探索当代家庭中好家风的积极举措。深圳程序员李薇的家庭实验颇具启示:她将敏捷开发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与9岁女儿共同制定“家庭迭代清单”。每周家庭会议评估“责任担当”“诚信友善”等指标的完成度,用游戏化方式培养品格。这种创新尝试使《朱子家训》的古老智慧获得了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女儿在班级推行的“美德积分制”被全校推广。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表明,参与家庭规则制定的儿童,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42%。

面对短视频对家庭时间的吞噬,成都教师周敏发起“无屏晚餐”行动。全家人每天放下手机一小时,轮流分享当日见闻,这个简单约定产生了蝴蝶效应:丈夫戒掉了手游,女儿创作的家庭漫画集出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家庭共处时间”与“子女情感表达能力”的相关系数达0.81,证明面对面交流仍是无可替代的教育场景。

形成共同构建好家风的良性生态。杭州“最美家庭”巡回宣讲团中,癌症康复者陈娟的故事感动万千观众。她将病房变成“人生课堂”,用治疗间隙给儿子写365封家书,这些信件被编成校本教材。这个案例揭示:当私人叙事转化为公共文本,家庭经验就升华为社会精神财富。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参与社区家风建设的家庭,其成员社会责任感得分高出对照组29个百分点。

苏州平江路家风馆的创新实践更具深意:通过“家训AR体验”“亲子汉服礼仪课”等现代方式,让年轻父母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传统智慧。馆内设置的“家风传承人”认证体系,已培养3000余名社区教育志愿者。这种文化再生产模式,使家风建设从家庭私域走向公共领域,形成文明传承的良性生态。

在满屏“晾晒”感恩母亲的网络时代,我们更当深思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她不是精英化的技能培训,而是文明基因的接续传递。从张谷英村的晨昏定省到深圳家庭的敏捷迭代,从成都家庭的“无屏晚餐”到苏州社区的AR家训,都似乎在告诫我们一个道理,母亲们在好家风传承、家风建设上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唯有把握住“传”的智慧、“传”的真义,才能担当起“传”的使命,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守护精神家园、照亮民族复兴的未来。(朱芸芸)

【责任编辑:张粉】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