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举汇聚城市民生大温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一则关于湖北破解骑手“最后100米”难题的报道引发关注。从曾经骑手们面临的进门难、找路难、沟通难等困境,到如今通过友好场景建设实现从匆匆过客到心连心的转变,折射的不仅仅是关于快递外卖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体现,是真真正正地提升了民生福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化城市治理民生当中,则让社会更有温度。从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到残障人士的爱心窗口,再到适龄儿童的托幼服务,无不在用实际行动推动民生关怀服务再上台阶。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让城市的每个角落点亮温暖的烛光。小区里的台阶旁增加的缓坡,为轮椅提供了“通行证”;楼道里的折叠式爱心座椅,让居住在无电梯住房的老人有了“临时驿站”;马路街头出现的“爱心冰柜”,给在外奔忙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送去一抹清凉。当城市每个角落的蜡烛被一一点亮,这座城市就不再简单的是由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群,而是一个可以让人依靠的幸福港湾。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当现代城市迅猛发展同居民切实生活之间不平衡时,俯下身来倾听居民所想便显得很有必要。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时,制作问卷并向居民发放,根据居民需求与实际情况开始建设;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时,首先进行民意调查,以居民所愿推进小区改造;落实既有住房增设电梯工作时遵循“业主自愿、社区协商、政府支持、兼顾各方”的原则。于是,一处处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完成,各地逐步形成“十五分钟生活圈”;一个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实现“改头换面”;一部部电梯被加装在老旧住宅楼前,助力居民共探“梯”升幸福新路径。
科技的发展,也为这股民生暖流注入了新的动能。智慧养老平台的一键呼叫,让独居老人的安全多了一重智能守护;“错时共享停车”小程序,巧妙化解了老旧小区的“停车难”;而“城市大脑”对交通信号的智能优化,则让每位出行者的路途更加顺畅。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与数据,而是化身为有温度的助手,精准触达民生需求的末梢,让关怀变得更敏捷、更高效。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种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治理智慧,深刻诠释了城市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宏观大数据上,更融入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解决骑手最后“100米”的配送难题,到打通服务群众、倾听民意的“最后一公里”,映射的都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若能让这样的“小善举”推广为常态,让每一束“烛光”汇聚,必能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城市向更有韧性的方向不断迈进,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烛火之光”。(王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