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从“评”到“做”的跨越
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和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评论”在各行各业蔚然成风。从政策解读到工作反思,从经验分享到问题剖析,网络评论以其传播快、互动强、影响广的特点,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
必须要达成的一点共识是,网络评论的本质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而是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评论的价值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不在于观点的标新立异,而在于问题的切实解决。如果网络评论只是停留在“纸面文章”,与实际行动脱节,那么再精彩的评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要发挥网络评论对工作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树立“评论即行动起点”的理念。一篇有深度的网络评论不应只是思考的灵光一现,更应是身体力行的开始,这意味着评论者在撰写时就要考虑其可行性,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
建立“评做结合”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各级各单位、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网络评论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使合理建议能够及时转化为工作措施。监督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建议督办制度,对网络评论中提出的有价值建议进行跟踪,确保落地见效。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公布网络评论建议的采纳情况和实施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强化作者的责任意识也是关键一环。网络评论作者不应满足于“评论员”的角色,而应当成为工作落实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意味着在评论之后,要主动关注问题的解决进程,必要时亲身参与实践,将文字转化为行动,对自己的评论负责到底。
网络评论还需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分享。有价值的评论应当通过适当渠道转化为决策参考、工作方案或教学案例,使其价值最大化。各主流媒体可以探索建立网络评论成果共享平台,让优秀的评论思想和实践案例在更大范围内二次传播,形成知识共享的良性生态。
总之,网络评论应当始于“评”而终于“做”。从“键盘上的思考”到“脚步下的丈量”,这是网络评论从“清谈馆”升级到“行动队”的关键一跃,也是网络评论不同于一般宣传工作的价值所在。(张绪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