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仍是乡村治理不可替代的“好声音”
2025-05-12 11:07:45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印斗镇人民政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群、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似乎让信息传播触手可及。但走进广袤乡村便会发现,很多老人仍守着按键手机,对着智能屏幕不知所措。看似“土气”的大喇叭,依然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替代的“硬核”存在。
大喇叭的穿透力在于它打破了数字鸿沟的壁垒。不需要流量充值,不依赖智能设备,信息像空气一样自然流淌在村头巷尾。炊烟升起时播放的政策解读,田间地头传来的安全提醒,用最朴素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全覆盖。这种“强制到达”的特性,在应急管理中更显珍贵。当山洪警报响彻山谷,当急救通知穿透雨幕,大喇叭能在顷刻间唤醒整个村庄,这是任何新媒体都无法复制的生命通道。
它的生命力更在于实现了传播逻辑的逆转。不同于需要主动点击的网络信息,大喇叭把政策宣传变成浸润式教育。防诈骗知识在茶余饭后的广播中生根,安全生产规范在日复一日的播报里发芽。有的地方将医保政策编成民歌传唱,把党课讲成方言故事,让群众在不知不觉间入脑入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是基层治理需要的“润物细无声”。
新时代的大喇叭早已不是单纯的扩音设备。有的村庄嫁接智能系统,干部用手机就能远程喊话;有的地方整合应急平台,实现险情一键预警。这种“土办法”与“新技术”的融合,既保留了穿透人心的质朴乡音,又增添了精准传播的科技力量。它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要让传统智慧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乡村振兴既要追赶数字浪潮,也要守护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老传统”。当大喇叭的声音每天准时在村头响起,它传递的不仅是政策信息,更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牵挂。这种永不消失的声波,连缀着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守护着乡村社会的运转根基,在广袤土地上持续奏响温暖人心的时代和声。(李仰)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