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社会万象 > 正文

大喇叭仍是乡村治理不可替代的“好声音”

2025-05-12 11:07:45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印斗镇人民政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群、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似乎让信息传播触手可及。但走进广袤乡村便会发现,很多老人仍守着按键手机,对着智能屏幕不知所措。看似“土气”的大喇叭,依然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替代的“硬核”存在。

大喇叭的穿透力在于它打破了数字鸿沟的壁垒。不需要流量充值,不依赖智能设备,信息像空气一样自然流淌在村头巷尾。炊烟升起时播放的政策解读,田间地头传来的安全提醒,用最朴素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全覆盖。这种“强制到达”的特性,在应急管理中更显珍贵。当山洪警报响彻山谷,当急救通知穿透雨幕,大喇叭能在顷刻间唤醒整个村庄,这是任何新媒体都无法复制的生命通道。

它的生命力更在于实现了传播逻辑的逆转。不同于需要主动点击的网络信息,大喇叭把政策宣传变成浸润式教育。防诈骗知识在茶余饭后的广播中生根,安全生产规范在日复一日的播报里发芽。有的地方将医保政策编成民歌传唱,把党课讲成方言故事,让群众在不知不觉间入脑入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是基层治理需要的“润物细无声”。

新时代的大喇叭早已不是单纯的扩音设备。有的村庄嫁接智能系统,干部用手机就能远程喊话;有的地方整合应急平台,实现险情一键预警。这种“土办法”与“新技术”的融合,既保留了穿透人心的质朴乡音,又增添了精准传播的科技力量。它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要让传统智慧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乡村振兴既要追赶数字浪潮,也要守护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老传统”。当大喇叭的声音每天准时在村头响起,它传递的不仅是政策信息,更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牵挂。这种永不消失的声波,连缀着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守护着乡村社会的运转根基,在广袤土地上持续奏响温暖人心的时代和声。(李仰)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