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层减负:以系统性举措破解形式主义困局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实现和社会治理的效能。只有让基层从无谓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充分激发基层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让民生福祉真正落地生根,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基层减负不是一次性的运动式治理,而是需要从理念重塑、制度完善到技术赋能的系统性变革。唯有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构建科学的治理逻辑,才能让基层减负真正落地见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
推动基层减负,首先要树立“实效优先”的治理理念。必须在治理体系中确立“群众满意”“问题解决”的核心评价标准。上级部门应摒弃“唯材料论英雄”“唯检查论优劣”的思维,将考核重心从“看台账”转向“看现场”,从“听汇报”转向“访民情”。当“实效”成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尺,那些不必要的报表、冗余的会议、重复的检查将逐步失去存在的土壤,基层形式主义问题会得到根本性缓解。
其次,需构建“源头管控”的制度机制。要从源头上遏制负担增量,让基层在政策设计环节拥有实质性话语权,显著提升出台措施的基层适配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应明确各级权责边界,让基层只承担与其职权相匹配的责任。此外,还需建立“负担清单”制度,定期清理基层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对各类检查考核实行“总量控制”,从制度层面为基层减负划出红线。
再者,要借助“数字化+AI赋能”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基层减负,不能停留在“少填一张表”的浅层次,而应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构工作流程。推动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可大幅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填报相同数据;开发智能化的业务办理系统,将线下繁琐流程转为线上高效处理,能减少事务性工作的时间成本;利用大数据分析和AI处理替代部分人工检查,可让考核从“面对面”的形式主义转向“数对人的精准评估。技术赋能的核心,是用数字化手段消除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让基层干部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服务工作中。
基层减负的本质,是对治理体系的优化与治理能力的升级。当理念层面确立了正确导向,制度层面筑牢了防护堤坝,技术层面提供了高效工具,基层减负才能跳出“减而复增”的循环,形成“减负—增效—再减负”的良性互动。唯有如此,基层才能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本源,让治理效能在求真务实中不断提升。(包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