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施策稳就业,筑牢小县城发展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于小县城而言,既是万家灯火的“温度计”,更是经济韧性的“晴雨表”。当前,受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等因素制约,小县城稳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压力交织的挑战。党员干部作为地方发展的“中坚力量”,需立足县情实际,以政策托底、服务提效、产业破局为抓手,构建“三位一体”稳就业体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一、政策托底:精准帮扶,筑牢民生“防护堤”
小县城就业市场抗风险能力弱,需以政策“精准度”提升民生“安全感”。党员干部应聚焦重点群体,构建分层分类帮扶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回流难”,出台返乡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通过建设青年创业园、举办家乡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吸引人才“归巢”;对农民工群体,完善“培训+就业”联动机制,依托县域职教中心开设电商运营、家政服务等实用课程,同时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合作,建立“点对点”输送通道;对于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结合社区治理、生态保护需求创设“微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政策落实中,需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台账,开展“一对一”帮扶,避免“大水漫灌”,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个需要帮助的个体。
二、服务提效:数字赋能,畅通就业“快车道”
小县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服务碎片化问题突出,需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供需错配。党员干部应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到底”,在乡镇、社区设立标准化就业服务站,提供岗位查询、职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同时,加快建设县域就业信息平台,整合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求职意向,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岗位智能推送,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直播带岗、云招聘等新形式扩大覆盖面,组织“就业服务进乡村”“企业开放日”等活动,搭建供需双方沟通桥梁。服务过程中,需注重“用户体验”,简化求职登记手续,提供线上签约、社保转移等便捷服务,让就业服务更贴心、更高效。
三、产业破局:特色引领,培育就业“增长极”
产业是就业的根基,小县城需立足资源禀赋,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党员干部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一方面,深挖本地资源潜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农业大县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康养旅游、民宿经济等绿色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与增收同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结合数字经济趋势,培育数据标注、客服外包等新业态,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就业选择。产业培育中,需注重“长短结合”,既立足当前稳就业,又着眼长远促发展,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增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小县城稳就业,既是一场关乎民生冷暖的攻坚战,也是一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战。党员干部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政策落实上更精准、在服务优化上更用心、在产业培育上更担当,让小县城的就业之树根深叶茂,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筑牢坚实根基。(邢舟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