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基层干部忙上加“茫”
五一假期,有些乡镇干部在社交平台上发出加班的状态,本想记录工作日常,却引来“作秀”“假忙”的质疑。这样的场景,在基层并不鲜见。随着新媒体发展,基层工作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而公众的误解与基层的真实困境,正在形成一道越来越深的鸿沟。
基层干部到底在忙什么?有人说他们“白加黑”“5+2”,也有人说他们“瞎忙活”。真相究竟如何?
忙着当线条工作的“一根针”。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千条线”同时发力,“一根针”应接不暇。除了常规工作,还要应对各类走访、检查、调研等任务,往往需要同步准备台账、对接现场。不少基层干部调侃:“白天干外勤,晚上做内业。”
忙着当驻村工作的“多面手”。在驻村工作中,基层干部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政策宣传员,走村入户把文件讲成农家话;又是矛盾调解员,在田间地头化解邻里积怨;既是民生服务员,帮老人办证、替孩子助学;又是应急安全员,防汛抢险冲在前。节假日要值班值守保障村庄稳定,雨雪天赶着排查危旧房屋。这种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状态,让驻村工作成为一份“永动协议”。
忙着当突发工作的“螺丝钉”。在乡镇一线,基层干部时刻面临着许多非常态化工作:重点项目推进时,要日夜蹲守向群众宣传解读政策;现场会筹备时,要负责材料上报、场地设计、场地布置等工作;专项整治行动中,又要成为走村入户的“排查能手”……这类应急任务往往突发性工作多、重复性劳动多、流程性障碍多,对接性困难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完成。在此之外,基层干部还要随时应对各种上级临时交办的“分外之事”。
当基层干部像陀螺一样被各种工作抽打得连轴转时,有些人也在疲于工作中渐渐迷失方向,滋生出更深层次的“茫”。破解“忙茫”困境,不能只要求基层干部“硬扛”,更需要上下联动。
“真落实”推进基层减负。改革不能光喊口号,得动真格。上级部门要带头把改革措施落到实处,防止改革空转、政策悬置。比如,减少会议而不变相增加工作通知,减少红头文件而不变相增加工作提示,更不要突发其想、灵光一现。多让基层干部来评价改革效果,少从汇报材料里看减负成效。
“真放权”深化基层治理。权责不对等是制约基层效能的重要因素。上级部门既要压实“属地责任”,更要下放“属地权力”,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微观干预,赋予基层更多自主决策空间。要建立健全基层申诉反馈机制,及时纠偏不合理的责任转嫁,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能动主体。
“真保障”关爱基层干部。在晋升机制上,应突破年龄资历限制,建立职级与待遇并行制度,拓宽非领导职务晋升通道,让各年龄段干部都有奔头。在能力提升方面,根据干部实际需求定制课程,确保学以致用。同时,要严格控制非必要加班,落实强制休假制度,帮助干部平衡工作与生活,真正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沃土而非消耗的战场。
只有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上,“忙”才能忙到点子上,“茫”才能找到突破口。(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