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摘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2025-10-19 15:54:22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人民政府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的璀璨结晶,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同心同德、携手同行铸就的精神家园。它并非凭空而生,而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守护的命运共同体,深刻印证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时代真理。

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族儿女交融共生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迁徙互动、守望相助,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与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碰撞中,在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与茶马古道的马帮足迹里,完成了文化的互鉴、经济的互通与情感的共鸣。无论是秦汉的“大一统”格局下各民族的凝聚,还是隋唐的“胡汉一家”中文化的交融,亦或是元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巩固,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筑牢根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格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识。

从现实维度考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是各民族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在文化层面,各民族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族的唐卡、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苗族的银饰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在交流中互鉴、在传承中创新,共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增强着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向心力。在经济层面,各民族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格局。从西部大开发中各民族携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各民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再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经济的深度交融让各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

从未来维度展望,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强的力量。只有持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才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者、受益者和守护者。无论是身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同胞,还是生活在中原大地的汉族群众,都应主动参与到民族交流融合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打破隔阂、增进理解,让“五个认同”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共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早已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壤,深植于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是人心所向的情感归依,是大势所趋的发展必然,是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唯有始终坚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初心,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团结、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宋雨潼)

【责任编辑:朱荣】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